當前位置: 星雲小說 軍事歷史 清朝的皇帝 第四章 世祖(三)

《清朝的皇帝》第四章 世祖(三)

我現在先不查清真詞,不知有無此一闋愁字韻的"凰臺上憶吹簫",但李清照卻有此詞,錄引如下: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事,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唯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與趙而忭之作,韻腳完全相同,唯"休"字犯重,所以換頭應押韻的"休休",改為"悠悠"。這就發生一個有趣的疑問了,、清照為同時人,但清照已南宋,行輩稍晚;故如有此"愁"字韻一詞,則清照為步韻,趙而忭謂"用周"韻亦不錯。問題是,以詞意而論,趙而忭明明是步清照的韻,清照此詞,題作"別";而全首詞上半闋如為董小宛而作,而下半闋如為冒辟疆而作。李容齋的百首宮詞中,有"睡足日高猶慵起"句,與"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事差相仿佛。

于此可知,趙而忭加注"用周'凰臺上憶吹簫'"的用意,不出兩端:一是有所諱,怕人找出李清照的詞來對看,所以特標"周";一是有所,即是留此疑問,作為暗示,只看李清照的那首"別",便是董冒二人兩地相思的寫照。

***

董小宛歿于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世祖崩于十八年正月初七,在此四個多月中,宮闈不寧,出乎常,觀《湯若傳》及時人記載,參以上諭,事如見。《湯傳》記:

這位貴妃于1660年產生一子,是皇帝要規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星期之后,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然薨逝。皇帝陡為哀痛所攻,竟致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太監與宮中一共三十名,悉行賜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全國均須服喪,吏一月,百姓三日,為殯葬的事務,曾耗費極巨量的國帑。兩座裝飾得輝煌的宮殿,專供自遠地僻壤所召來的僧徒作館舍。按照滿洲習俗,皇妃的尸連同棺槨,并那兩座宮殿,連同其中珍貴陳設,俱都焚燒。

Advertisement

此后皇帝便把自己完全委托于僧徒之手。他親手把他的頭發削去,如果沒有他的理深厚的母后和湯若加以阻止,他一定會充當了僧徒的,但是他仍還由杭州召了些最有名的僧徒來。那些僧徒勸誡他完全信奉偶像,并且把國家的款,浪費于廟宇的建筑上。

這段記載,信而有征,張宸《青雕集》記:

端敬皇后喪,命諸大臣議謚。先擬四字不允,而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圣"二字為歉。命胡、王二學士排纂后所著語錄,其書,不得而傳。

按:皇后封號,如為嫡后,往往用"承天輔圣";如因子而貴,則必有"育圣"二字,上用"贊天"等字樣。小宛晉后,除"端敬"為稱號外,謚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十字;以無"天圣"字樣為歉者,誠如心史先生所說:"端敬既不以嫡論,亦不得以子嗣帝位而得一'圣'字。"于此可知,小宛之子預定將東宮,《湯傳》所記不誤。

這段敘述中,有兩項重要的:第一是董小宛以端敬皇后的份所獲得的哀榮;第二是世祖確有出家的打算。先談前者。

小宛的喪禮之隆重,在中國歷史上是一般后妃見的。《湯傳》的記載,信而有征;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第二首,在"可憐千里草,萎落無"以下,共有六韻十二句描寫《湯傳》中所說的"滿洲習俗",如"破萬家"而織的"孔雀桃錦"、大秦珠、八尺珊瑚,都用來裝飾《湯傳》中所說的"兩座輝煌的宮殿",即吳詩中所謂"割之施藍,千佛莊嚴飾",而結果是"持來付一炬";以下"紅尚焦土"句,進一步證實了所焚者為"藍"。

Advertisement

又張宸《青雕集》記世祖初崩時的形說:

十四日,焚大行所冠袍用珍玩于宮門外。時百哭臨未散,遙聞宮中哭聲沸天而出,仰見太后黑素袍,乾清門臺基上,南面,扶石欄立,哭極哀。諸宮娥數輩,俱白帕首白從哭。百亦跪哭,所焚諸寶,火焰俱五,有聲如豆。人言每焚一珠,即有一聲,蓋不知數萬聲矣!謂之"小丟紙"。

此"丟紙"即滿洲喪禮。既有"小丟紙",自然還有"大丟紙"。張宸又記世祖梓宮移往景山壽皇殿的形:

有鞍馬數十匹,刻金鞍轡鐙;鞍首龍銜一珠,如拇指大;鞍尾珠之,如食指大,背各負數枕,備焚化,枕頂亦刻金為龍銜珠,如鞍首,共百余。

駝數十匹,繁纓垂貂,極華麗,背負綾綺錦繡,及帳房什,亦備焚……近靈輿,各執赤金、金瓶、金垂壺、金盤、金碗、金盥盆、金床椅杌等,皆大行所曾者,亦備焚。

這就是"大丟紙"。不過為小宛發喪,"大丟紙"大到燒兩座宮殿,此真古今奇聞。董小宛以秦淮校書而后如此,泉下有知,亦足以自豪了。

其次是百服喪,吳詩于此頗致譏刺,在"紅尚焦土,百萬無容惜"句下接寫:"小臣助長號,賜或一襲。"所賜之,無非青布孝袍,與上文對看,蓋見喪禮奢靡過甚。此下又有"只愁許史輩,急淚難時得。從進哀誄,黃紙抄名。流涕盧郎才,咨嗟謝生筆"等語。本來除太后外,后妃之喪,外臣不進哀誄,此為例外。又張宸記"端敬皇后喪":"舉殯,命八旗二、三品者,次舁靈,與舁者皆言其重。票本用藍墨,自八月至十二月盡,乃易朱。先是大臣命婦哭臨不哀者議,皇太后力解乃已。"所描寫的況,猶過于《湯傳》。按:票本用藍墨自八月至十二月盡,則為百日。清制:大喪百日而服除。小宛之喪,竟與孝端大喪禮節相同。

Advertisement

至于殉葬之說,不見文書記載,但玉林弟子行峰作《侍香紀略》云:"端敬皇后崩,茆溪森于宮中奉旨開堂,且勸朝廷免殉葬多人之死。"則確有殉葬之事。《湯傳》所記"共三十名",或者如行峰之師兄茆溪森不加勸諫,則所死者猶不止此數。

其次是世祖手自削發,這一點非常重要,證明出家之說,自有由來。同時從吳梅村的詩句,以及文書中,可以推斷出許多未為人知的事實。我可以這樣說,世祖本人已經削發;十八年正月初二日,又幸憫忠寺,為太監吳良輔祝發,心史先生謂此為"代帝出家",實則不然,吳良輔是日后世祖出家五臺山時,預定留在那里陪伴他的侍者。

這就是說,世祖以后是否真能出家,固大疑問,但此時卻已下了決心。另外一個有力的旁證是:世祖曾擬傳位于從兄弟。《湯若傳》:

一位繼位的皇子尚未詔封,皇太后力促皇帝做這一件事。皇帝想到了一位從兄弟,但是皇太后和親王們的見解,也都是愿意由皇子中選擇一位繼位者。

這是正月初六,世祖自知不起以后的事。若非如此,孝莊亦不會力促世祖立儲。事實上,在正月初三,世祖便有此意;說得明白些,世祖是因為決心出家,在為吳良輔祝發的第二天,便曾對繼位問題做了安排。《王文靖公自撰年譜》云:

辛丑(順治十八年)三十四歲。元旦因不行慶賀禮,黎明,恭請圣安,召養心殿,賜坐、賜茶而退。翌日請安,晚始出。

初三日,召養心殿,上坐榻,命至榻前講論移時。是日,奉天語面諭者關系重大,并前此屢有面奏,及奉諭詢問折,俱不敢載。唯自念系漢,一介庸愚,荷蒙高厚,任以腹心,雖舉家生生世世竭盡犬馬,何以仰答萬一?豈敢顧惜家,不力持正論,以抒誠悃也。吾子吾孫,其世世銘心鏤骨,以圖報效也。

Advertisement

王文靖即王熙,世祖詔,出其手筆。韓菼作《王文靖公行狀》,謂:"面奉憑幾之言,終不以語人,雖子弟莫得而傳。"然則試問:何事"關系重大"?何事終不敢以語人?自然是皇位繼承問題。《東華錄》雖載:"正月壬子上不豫。"壬子為正月初二,是日既為吳良輔祝發,而王熙初二、初三晉見,并不言世祖有病狀,則即使有病,亦并不重,何得遽爾議及后?由此可知,世祖既決心行遁,則對皇位不能不有代。召見王熙所談的必是兩件事:出家與傳位。

國賴長君,古有明訓;況當甫得天下、四海未靖之際,沖人何能擔當大任?所以世祖傳位從兄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世祖的這位從兄弟,我推測是太祖第七子饒余郡王阿泰的第四子和碩安親王岳樂。

《清史列傳》卷二,記岳樂云:

岳樂,饒余敏郡王阿泰第四子,初封鎮國公。順治三年正月,隨肅親王豪格征四川,誅流賊張獻忠。五年八月隨英親王阿濟格剿平天津土賊;十一月復隨英親王駐防大同。六年九月晉封多羅貝勒;八年二月襲封多羅郡王,改號曰"安"。九年二月掌工部事;十月預議政。十年七月以喀爾喀部土謝圖汗、車臣汗等違旨,不還所掠林戶口,又來索歸順同部蒙古,命為宣威大將軍,駐歸化城,相機進剿。尋因喀爾喀悔罪貢,撤還。十二年八月掌宗人府事。十四年十一月諭獎:行端良,蒞事敬慎;晉封和碩安親王。

細檢諸王列傳,其時最賢者即岳樂,且三十七歲,正為能擔當大事的盛年;再以諭獎之詞而言,不獨得世祖欣賞,且信其能為有道之君。因此,可以確定世祖所選定的"從兄弟",必為岳樂。

至于王熙之所謂"豈敢顧惜家,不力持正論?"則可分兩層來看:第一,"正論"必首勸勿逃禪,如聽勸則不發生繼位問題;第二,如必出家,則傳子而勿傳兄弟。王熙作此忠諫,事實上亦等于反對岳樂繼位,倘為岳樂所知,可能會施以報復,此所以有不顧家之語;而此不泄,自為明哲保之計。

世祖擬傳"從兄弟"一事,更可得一旁證,張宸《青雕集》記:

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問安,見宮殿各門所懸門神、對聯盡去。一中貴向各大臣耳語,甚愴惶。初七晚,釋刑獄諸囚,獄一空,止馬逢知、張縉彥二人不釋。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初八日各衙門開印。予黎明盥漱畢,朝服將署,長班遽止之曰:"門啟復閉,只傳中堂暨禮部三堂即摘帽纓,百今散矣。"……日晡時召百攜朝服即令赴戶部領帛。領訖,至太和殿西閣門,遇同魏思齊,訊主,曰:"吾君之子也。"心乃安。

于此可見,事先必有不傳子之說,所以張宸急"訊主",聞"吾君之子",心乃安,是因為倘傳從兄弟,則又恢復到太祖時代的合議制,則非一紙詔書可定,須諸王貝勒共推有德有力者居之,勢必引起不安。再看張宸前面所記,是日曾經戒嚴,"九衢寂寂,惶駭甚"。又記:

二鼓余,宣詔,凄風颯颯,云凍,氣極幽慘,不自知其嗚咽失聲矣。宣已,誡百毋退,候登極……早,風日晴和,上升殿,宣哀詔于天安門外金水橋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