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星雲小說 軍事歷史 高陽歷史小說作品全集(共10冊) 第八章

《高陽歷史小說作品全集(共10冊)》第八章

第八章

「什麼?」范超大驚失,「憑什麼斬我?」

隨他如何極口喊冤,不會有人理他,就此不明不白地首異。而崔彥進奏報皇帝,不說范超投降,引起誤會,只說他領兵突襲,已遭「陣斬」。敵兵一千餘人,非死即傷,全軍覆滅。

這算是一個捷報,皇帝自然傳旨嘉獎。而范超的厄運,卻還不止個人喪命——他原來的打算是,投降宋軍只作為力竭被俘,劉繼元就不會為難他的家屬,哪知事機敗,劉繼業據實上陳。劉繼元大為震怒,搜查范超家屬,一律死,將腦袋丟到城下。意思是向宋軍表示:置叛逆如此嚴厲,你們不必再期有第二個范超出現。

其實不然。沒有幾天,北漢又有一員大將郭萬超,悄悄開城投降了宋軍。郭萬超是馬軍都指揮使,他一投降,北漢等於就失去了騎兵。同時城中的戰備虛實形,亦隨著郭萬超都帶到了宋營,防守更加困難。

因此,北漢人心惶惶,不可終日,大臣武將投降的,日有所聞。劉繼元先還追查其事,到後來查不勝查,索不聞不問。但是,他自己卻還不肯投降,依恃城池堅固,以及忠心耿耿的劉繼業,苦苦撐持,希契丹援軍能來解圍。

宋朝皇帝也非常焦躁,因為他的計劃是在攻下北漢以後,另有一番大舉措。曠日持久,損傷戰力,即使攻下了北漢,也是得不償失,因而召集親信大將會議,希能找到一條善策。

「善策莫如勸降。」曹彬說道,「臣聞到劉繼元執迷不悟,下令收集箭支,獻箭一支,得錢十文。如今已聚集了百餘萬支——」

「這好啊!」皇帝打斷他的話說,「這批箭,我們正用得著。」

Advertisement

「如果劉繼元肯降,太原軍實,自是北征的一助。只是劉繼元的作為如此,恐怕負隅頑抗,尚有時日。」曹彬說道,「劉繼元目前所恃者,是劉繼業;未來所恃者,是契丹。如果能讓他明白,契丹兵因石嶺關之阻,決計到不了,而劉繼業雖為名將,智勇過人,無奈單木難支,亦不可恃。」

「對了!倘能說服劉繼業來降,倒是釜底薪之計。」

「不容易!」潘答道,「據臣所知,劉繼業絕不肯投降。」

皇帝實在是希劉繼業能夠歸順,不獨是為了眼前太原的局面可以改觀,更為了他將來可以為國所用。但大家既都認為勸劉繼業投降是白費心,也就只好先不談此事。

「臣以為使劉繼元曉然於順逆存亡之理,必先使其左右有敢言之人。」曹彬歸結到本題上,「有個人,似乎可為陛下效力。」

「你是說北漢中有人可為我效力?」

「是!臣連日與郭萬超長談,對北漢形,略有所知。有馬峰其人者,如陛下能賜以恩惠,當可勸劉繼元來降。」

皇帝欣然答道:「果然有人能勸得北漢主納地歸順,免我太原百姓塗炭,我又何惜萬金之賞?不知馬峰是何許樣人?」

馬峰是太原人,北漢的老臣,為人持重而好議論。當劉繼元即位之初,契丹願與宋朝修好,傳令北漢,不準妄自出兵攻伐宋軍。劉繼元認為這是契丹與宋朝勾結,出賣了北漢,痛哭流涕之餘,打算出兵攻契丹以泄憤。

北漢是契丹一手所扶植,兵力強弱懸殊,想出兵攻契丹,無異以卵擊石,自速其亡。因此,馬峰痛切諫阻,以為不可。劉繼元事後也發覺自己的想法過於魯莽,虧得馬峰及時諫阻,才沒有鑄大錯。為酬謝他的建言之功,將他升遷為樞副使左僕,這是個掌管軍務的職位。馬峰自覺非己所長,同時年紀也大了,何苦幹這個吃力不討好的職司?因而告老辭,在家修丹煉道,倒養得極好的

Advertisement

不過,他有個病,貪財而鄙吝。所以曹彬獻計,在郭萬超的部屬中,挑取幹員,假作逃回北漢,報宋營虛實軍,而實際上是做宋朝的使者,頒皇帝的手詔與馬峰。

這一計很順利地實現了。

馬峰接到使帶來的蠟丸,剖開來一看,是大宋皇帝的筆,嘉獎馬峰老持重,能顧大局。接下來表示,宋師百萬,果然要攻太原,旦夕可下。只是雷震頂之勢,玉石俱焚,心所不忍,希馬峰勇於建言,勸劉繼元歸順。最後又說,有許多珍寶預備賞給他,但如今不便攜帶進太原,已「別行存貯,專俟卿功來歸,可攜去玩賞」。

馬峰得此手詔,大為興。當時將使養在府中,免得消息外泄。然後命家人預備一架藤床,自己睡在上面,裝病了的樣子,抬進晉宮,要見「主上」。

為了配合馬峰的行,這天宋營中又有一道招降的手詔,用箭到城上,轉宮中,宋朝皇帝對劉繼元說:「越王吳王,獻地歸朝,或授以大藩,或列於上將。臣僚子弟,皆封。繼元速降,當保富貴。」劉繼元看到手詔,正在心神不定之際,左右傳報,馬峰要求晉見。

「也罷!」劉繼元說,「倒聽他說些什麼。」

馬峰第一句話是:「臣來請死!」

為什麼請死呢?因為宋師百萬,團團圍困,四周深塹,逃無路。宋軍不必攻打,只這樣圍上一兩個月,城中糧絕援絕,必致出現人吃人的慘劇。他以垂暮之年,不忍眼見這樣悲慘的境地,不如早死。

或者,宋朝皇帝忍無可忍,斷然發總攻。破城之日,必然大事屠戮。與其死於敵軍之手,不如死於君王之前。

馬峰的口才很好,又是加意做作。劉繼元看到他以衰病之軀,痛哭流涕,心裡便越發搖了,只是口頭上還不曾答應投降,只以好言安,派人將他送回府去。

Advertisement

就在這時候,宋軍又發了猛烈的攻勢。這倒不是皇帝的命令,因為各攻一面的將帥,聽說曹彬出了計策,劉繼元在早晚之間,便有出降的可能,要趁這片刻,各建功勞,多所殺傷,作為將來論功行賞的張本。所以不管青紅皂白,一意猛攻,飛炮弩,一波接一波,如驚濤怒飆般撲向太原城頭。南面和西北兩,更為猛烈,南城已經打開一個極大的缺口,但劉繼業越挫越勇,親自率領兵把守,簡直是築一道「牆」,堵住缺口。

馬峰得到消息,再次進宮,在人聲鼎沸中,進最後的諫勸。認為求和已到了最後關頭,劉繼業所部雖勇,究竟是之軀,能支持得幾時?一旦被殲,宋師就可以長驅直,那時要想投降,對方亦未見得肯接

「唉!」劉繼元長嘆一聲,「北漢三十年基業,盡於今日了!」

於是劉繼元派遣他的客省使李勛,連夜奉表請降。未曾出城以前,劉繼元下令各城一律豎起白旗;只有守東南面的劉繼業,不聽命,抗敵如故。

北漢投降的信息,飛報到營,皇帝大喜,下令停止攻擊。不久,李勛的降表亦遞到了。皇帝到營門接見,表示接納。接著,又派他的通事舍人薛文寶賚詔回太原,加以。同時移營到太原城北,連夜大張鼓樂,盡燃燈燭,開慶功宴勞從征將帥。

然而劉繼元正式請降的儀式,卻一直未能舉行,因為劉繼業誓死不降。而大宋皇帝惜將才,越是他不肯投降,越是要他投降,對於各節度使自請戰,殲滅劉繼業和他部下的建議,一概不許。這樣往返磋商,結果決定對劉繼業另做理,北漢正式投降的儀式,先舉行了再說。

Advertisement

這已經在十天以後。黎明時分,劉繼元穿白紗,戴烏紗帽,是罪臣的打扮,頸間還掛一條白麻繩,表示抗逆朝廷,罪該萬死,準備皇帝降旨死,便可用這條白麻繩勒斃。

劉繼元就是這樣跪在營前面待罪。皇帝自然降旨寬宥,並賜玉帶、紫袍、金銀鞍勒的駿馬三匹,金五百兩,銀五千兩,錦緞兩千匹。此外,隨降的北漢文武員,亦各有賞賜。

劉繼元當然亦見到了皇帝,當面請罪。他說:「臣聞車駕親征,就想束歸罪,無奈一班亡命之徒怕歸順后被誅,臣不得投降,以致曠日持久,多喪王師。」

這所謂亡命之徒,是指投奔遼國的宗室劉繼文和駙馬都府盧駿。但皇帝沒有將這兩個人看在眼裡,隨他們逃到何,都不關要。他所關心的是劉繼業。

問到此人,劉繼元更是無奈。「劉繼業本姓楊,非臣親族,執迷不悟,負隅頑抗,其實可恨!」他說,「願陛下發銳圍捕,以國法。」

「不然。我要勸他來歸順。一方面你派人去轉達我的意思,另一方面我再派人去勸他。」

皇帝所派的,仍舊是通事舍人薛文寶,告訴劉繼業的只有一句話:「如果你不肯歸順,大軍只有四面包圍,那時玉石俱焚,太原百姓首先遭殃。」

為了全城百姓,劉繼業不能再堅持原意了,於是向北一拜,掩面痛哭。這一拜是拜北漢的開國之主劉崇,於知遇之恩,而國破家亡,不能再做北漢的忠臣,唯有盡一慟而已。

收拾涕淚,棄盔卸甲,也換上縞素紗,隨著薛文寶到營請罪。皇帝得報大喜,立即傳見。而宋軍將帥久聞劉繼業的威名,不期而集,要看一看他的英姿。只見他高八尺,拔如鶴,面紅如火,襯著一部兩尺多長的飄拂銀髯,視線到,攝人心魄,真是好威武的相貌。

但是,此時卻是滿面慚惶,只有些傲。進營,往下一跪,用清澈的聲音說道:「罪臣劉繼業請死!」

「言重!言重!」皇帝親自下座,虛扶一扶,「你站起來說話。」

「是。」劉繼業起肅立,靜待垂詢。

「你本姓楊,是不是?」

「是。臣本姓楊,臣父楊信,原任麟州刺史。」

「你本不姓劉,就不是劉氏的宗室。北漢已經納地,天下混一,各從其便,你就從此刻起,復你楊氏本姓吧!」

「是。」

「繼字是劉家輩公的排行,你不必和他們混雜在一起。將繼字去掉,就楊業好了。」

這是符合他本心的,複姓複名,還我本來面目,本是明磊落的英雄本。隨即謝恩,從此改稱楊業。

「楊業!」皇帝問道,「你有幾個兒子?」

「臣有七男。」

「噢,好福氣!」皇帝問道,「你這七個兒子什麼名字。」

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延朗、延彬。」

「你們把它記下來。」皇帝向左右吩咐,接下來又問,「你七個兒子,想來都是將才?」

「不敢!」楊業答道,「第六男延朗,善治兵,與臣相似。」

「你們也記下來。」皇帝再次吩咐,然後再問楊業,「聽說你家的槍法很有名,稱為梨花槍?」

「這是臣的七個兒子,平日在一起研究發明的,一共三十六路,拙劣技藝,不足觀也。」

「一定是好的。」皇帝問道,「怎麼梨花槍?」

就這樣溫語垂詢,召見了好些時候,方始結束。接著皇帝發布了詔令,任命楊業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同時將他的長子延玉和第六子延朗補為供奉。延朗並且奉詔改名為延昭。延浦、延訓則補為殿直,是天子側近的軍侍衛,向來非親信大將的子弟,不能做這樣的職務。所以這可以很明顯地看出,皇帝對楊業不僅重視,而且寵信。

奉到詔令,楊業率領諸子,晉謁營謝恩。皇帝看楊家小將,個個氣宇軒昂,大為讚賞,特別是楊延昭氣度沉穩,足當重任,更在心裡默默記下,要好好提拔他。

一一垂問已畢,又談到楊家的三十六路梨花槍,面諭在前演練。於是由楊延玉與楊延昭下場,各持一桿彩奪目的銀槍,雙雙對舞。但見影如雪,真如滿地梨花,方始悟出這路槍法命名的由來。舞到酣,只見槍花不見人;皇帝目眩神迷,嘆為觀止,隨即吩咐楊延玉、楊延昭兄弟,繪圖說進呈,預備通飭軍,普遍學練。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