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星雲小說 古代言情 重生后太子妃咸魚了 第91章 辭行

《重生后太子妃咸魚了》 第91章 辭行

出發前一日,尉遲越前往驪山向皇帝辭行,皇帝在瑤樓設宴替太子餞行,自有一番囑托教誨,尉遲越一一領

宴罷,皇帝與郭賢妃將他送出華清宮宮城外,臨別之際,賢妃照例哭了個淚人兒,雖說大兒子自小在皇后宮中長大,可到底是的親骨,在看來,涼州幾近于不之地,實在不明白兒子貴為儲君,為何要以犯險。

尉遲越安了生母幾句,便即辭別帝妃,趁著郭賢妃的眼淚還未將宮城淹沒,趕擺駕回京師。

正月十八清晨,尉遲越與沈宜秋去蓬萊宮拜別張皇后。

張皇后仍在病中,雖敷了涂了朱,不兩人看出來,可脂哪里遮掩得住憔悴病容。

沈宜秋心中慚愧:“母后寢疾,媳婦不能侍奉左右,實在不孝……”

太子也道:“兒子不能在母后跟前盡孝,著實慚愧。”

張皇后笑道:“這說的什麼話,你們此行又不是冶游,與吐蕃議和是大事。我這病長年如此,時好時壞,待氣候和暖些便好了,你們不必擔心,路上千萬小心才是。”

又對尉遲越道:“三郎,出行在外,千萬看顧好七娘。“

尉遲越應是。

張皇后又道:“國事固然重要,切不可以犯險,你們平安歸來才是第一要事。”

一邊說一邊將他們送到殿外。

尉遲越回首道:“母后留步。”

張皇后上說好,腳步卻不停,扶著秦婉的手下了臺階,一直跟著他們到宮門外,看著他們上了輦車,直至年輦車消失在宮道盡頭,仍舊佇立在風中,半晌才掖了掖眼角,蓋彌彰地對秦婉道:“年紀大了,冷風一吹便如此,甚是惱人。”

秦婉攙扶往殿中走去:“娘子好生保重子,幾個月轉眼就過去了,殿下與太子妃娘娘吉人天相,定能平安歸來。”

Advertisement

張皇后點點頭,可那惱人的風刮個不停,手中的帕子不多時便了。

辭出蓬萊宮,尉遲越便即整裝出發。

此番與吐蕃議和,隨從員并東宮黃門、宮人百人,另有從十二衛中調的銳三千騎保駕。

太子親任正使,副使是兵部侍郎李玄同,隨行員近二十名,來自中書、門下、史臺、兵、禮、戶等各衙,此外還有鴻臚寺卿與若干通吐蕃語言文字與風俗的譯

除了各司員之外,太子還帶了兩位年輕的翰林院待詔,一位是去歲進士科魁首寧彥昭,另一位則名不見經傳,群僚中幾乎無人識得。

此人看著不過十五六歲年紀,量還未長足,生得清俊無儔,比之有“玉郎”之稱的寧彥昭,似乎還多幾分秀雅。

不過翰林待詔不流品,太子愿意帶兩個年輕人陪在左右,也無人可以置喙,群臣見之不過有些納罕,也并未放在心上。

這位神莫測的翰林待詔自然就是沈宜秋了。

太子妃這幾個月名義上深居甘殿替張皇后“侍疾”,自然不能出現在使團中,須得造一個份。

最方便的自然是以侍妾之名隨行,但如此一來,一路上只能藏形匿跡、規行矩步,每到一行宮館舍便閉門不出。

太子妃本人雖沒什麼異議,但尉遲越那日聽了邵家表姊的話,推及沈宜秋,料也想盡領略沿途風與人,便興起了令扮作男子的心思。

堂堂太子妃自然不能扮作奴仆,若是扮侍衛,這小板又實在不像樣。

各部員皆有品級,等閑蒙混不過去,思來想去,也只有翰林待詔合適,雖沒有品,但他可以隨時召見伴駕,不會有人以之為怪。

Advertisement

唯一的問題是,同為翰林待詔的還有個寧十一郎。

尉遲越有心栽培寧彥昭,涼州行自要帶上他歷練一番,寧十一眼下還未拜釋褐,尉遲越便給了他一個翰林待詔的份。

兩個翰林待詔抬頭不見低頭見,沈宜秋的份瞞得住別人,卻瞞不住見過的寧十一。

尉遲越躊躇一番,終究不愿意因為自己的私心困著沈宜秋——左右兩人都在他眼皮子底下,盡量他們湊在一起便是。

臨行前,隨行員各按品列隊,翰林待詔無品級,與鴻臚寺的譯們一起騎馬走在最后頭。

兩位翰林待詔一頭,寧十一郎果然出愕然之,但他不過愣怔片刻,便恢復了那鎮定自持的模樣,若無其事地向作揖行禮:“某河寧十一,敢問足下高姓,行第幾何?”

沈宜秋早知寧十一郎也在隨行之列,心中早有準備,但乍然見到他,依舊有些五味雜陳,定了定神,平靜地回以一禮:“敝姓林,彭州導江人,族中行十七,見過閣下。”

兩人敘過禮,便即心照不宣地目視前方。

半晌,寧十一郎還是忍不住瞥了沈宜秋一眼,輕聲道:“足下……這一向還好麼?”

這話問得古怪,好在周圍的譯們正高談闊論,夾雜著隆隆車馬聲,寧十一的語聲又極低,無人注意到。

沈宜秋道:“多謝足下垂問,某很好。”

寧十一郎目:“那便好。”

沈宜秋欠欠,便不再與他搭話。

寧十一郎,終究沒再說什麼。

太子車駕在前,尉遲越坐在車中,想起沈宜秋此時正與寧十一郎并轡而行,可以明正大地談天說地,只覺如有芒刺在背,終于忍不住對車旁騎馬隨行的大黃門來遇喜道:“去請林待詔。”

Advertisement

來遇喜心中暗笑,奉了命,便即調轉馬頭去請人。

不一會兒,沈宜秋來到跟前,向太子行了個禮:“仆見過殿下。”

尉遲越清了清嗓子,冠冕堂皇道:“林待詔知沿途各州府的風土地旺,自此以后便隨在孤左右,以便孤隨時問詢。”

沈宜秋暗自好笑,不過面上不顯,一本正經地行禮,著嗓音道:“謝殿下恩殿,仆不勝榮幸。”

行出兩里路,太子又開車帷,對馬上的太子妃道:“林待詔,孤有一事相詢,請登車。”

沈宜秋無法,只得勒韁下馬,在眾目睽睽之下登上尉遲越的馬車。

與太子同車是莫大的榮耀,隨行員心中不由暗忖,這位年輕的林待詔不知是何來歷,似乎出寒門,亦無功名在,可所眷顧似乎更勝林狀頭,不知有何過人之

沈宜秋上了車,放下車帷,向尉遲越行禮道:“殿下有何吩咐?”

尉遲越聽仍舊低嗓音學男子說話,知是故意揶揄于,輕哼了一聲手將自己懷中,俯耳邊道:“孤請待詔來,自是有事相詢。”

沈宜秋不由面紅耳赤,低聲道:“殿下!”

尉遲越在滾燙的臉頰上吻了一下,這才放開:“孤明白了,多謝林待詔指教。”

沈宜秋又好氣又好笑。

尉遲越抬眼端詳,見著玉白圓領袍,儼然是個朱皓齒、風流倜儻的小郎君,與平日著裝自不相同,亦有別于習武時的胡服。

此時雙頰暈紅,上挑的眼尾也染上了薄紅,眼風里帶著薄嗔掃過來,又是另一種勾魂攝魄。

太子只覺心底有團火直往四肢百骸間流竄,不敢再看,忙移開目,連連告誡自己,此行有重任在,切不可怠惰。

Advertisement

思及此,他忙拿起手邊書卷繼續讀。

沈宜秋好奇地問道:“殿下看的是什麼?”湊過頭去,卻見上面并非漢字,卻是蟲鳥般的陌生文字。

沈宜秋一見便猜出這是吐蕃文字,太子果然答道:“是吐蕃經書。”

但是從不知尉遲越識得吐蕃文字,不詫異:“殿下是什麼時候學的?”

尉遲越道:“才學了數月,只是略識一二。雖有鴻臚寺譯隨行,但轉譯中難免失卻原意,多得會一些。”

他頓了頓道:“可惜平日不出時間來,倒是旅途中得閑,正好補補功課。”

沈宜秋也不有些佩服,為天之驕子卻能如此刻苦,實屬難得。

時生長于靈武,城中胡漢雜,父母又都是開明之人,父母影響,華夷之見既淡,眼下見了這些異域文字,也是興味盎然:“這經文上寫的是什麼?”

尉遲越抬起眼:“你想學麼?”

沈宜秋遲疑了一下,點點頭:“殿下能教妾麼?”

尉遲越一本正經道:“也不是不行,不過你得一聲師父。”

沈宜秋知道他又在逗自己,不理會他,兀自轉過頭去。

尉遲越笑著后腦勺:“孤這三腳貓功夫,自己看看也罷了,教人怕是誤人子弟。”

頓了頓道:“待上了渡船,孤召個鴻臚寺譯來教你。”

兩人說了會兒話,車駕不知不覺出了城西開遠門。

又向西行十里,抵達臨皋驛。

臨皋驛是長安城西北第一個驛館,在渭水南岸,員西北行,親故大多在此為其餞行。

太子離京,諸皇子、宗室與百也在臨皋驛中設宴祖餞。

五皇子尉遲淵自然也在座中。

“林待詔”跟在太子后步堂中,四皇子等人一時未將其認出來,尉遲淵卻是噗嗤笑出聲來。

尉遲越瞪了弟弟一眼,用眼神警告他不許多

尉遲淵將角拉平,若無其事地端起酒杯,與其余幾位兄弟一齊道:“祝阿兄此行一帆風順,馬到功。”

尉遲越舉杯回敬,將杯中酒一飲而盡,對諸兄弟道:“孤離京數月,你們替孤好好孝順父皇與母后。”

眾人唯唯諾諾,尉遲淵卻瞇了瞇狐貍眼,眼中有狡黠的笑意,漣漪般開。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