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麼會知道?朕只是了輕傷之事,只有幾位卿知曉。”
李歧目在沈重予與崔僖上掃過,猜測著是不是誰泄了,否則聽說他命垂危,歧怎麼會不上鉤?!甚至還有閑還專門寫了這麼一封信來膈應他。
他忠君國?簡直就是天下之大稽!
沈重予察覺他目中的打量,暗自心驚,連忙改口表忠心:“陛下并無大礙之事,絕不可能泄出去。許是永安王疑心太重信不過我,故才有此一試。”他沉道:“左右大軍快抵達上京,陛下無礙之事繼續瞞著,待我回京之后,再去永安王府一探便知。”
旁邊崔僖也附和道:“沈大人說得也沒錯,這信中容,絕不是永安王的子能寫出來的。事出反常必有妖,說不得就是在試探沈大人呢。”
這麼猜測也不無道理,李蹤沉思片刻,鷙道:“罷了,就先按沈卿所說去做吧。”
說著又想起什麼來,問道:“葉泊如的傷勢如何了?”
“太醫時刻在旁看著,已經無大礙了。”崔僖回道:“臣今日去看,他還想來拜見陛下。不過他傷勢未愈,太醫沒允。”
“讓他好好養傷吧。”李蹤道:“他救了朕一命,傷還未好就又替朕出謀劃策,是個人才,你派人仔細照料著。待他傷勢好了,便讓他來見朕。”
崔僖躬應是。
李蹤又睨了沈重予一眼,擺擺手道:“沈卿便先退下吧。待回京之后再去永安王府探探口風。”
“是。”沈重予見狀,只能攥那封信,退了出去。
***
將信送出去后,李歧猶不滿意。
李蹤聯合沈重予想要擺他一道,不只是輕飄飄一封信就能解恨。更何況除了今生,還有前世之仇未報。
“大公子可有想法?”李歧一邊攪小鍋中的酸馬,一邊問道。
這酸馬是朱烈從上京的商隊那買回來的,與新鮮馬一起煮沸濾過,便可制馬酒。這馬酒的法子是從西煌那邊傳過來,北邊不州城也學了去。但李歧從前嫌它味太重不夠烈,極飲用。
這次朱烈意外買到了酸馬,他想起葉云亭酒量不好,這馬酒倒是正合適他喝,便命人準備了一應用,親自為他煮馬酒。
葉云亭支著下看他執箸在鍋中攪,鼻尖嗅著濃烈的香,微微瞇起眼道:“我倒是在想,李蹤命垂危的假消息,是只告訴了王爺,還是朝中其他員也知曉。”
他深深吸了口濃烈的香,眼中閃過狡黠,猜是前者。
李歧與他想得一樣:“他不敢大肆宣揚。”
探子傳回來的消息,只知道李蹤了重傷,需要回京醫治。但重傷與命垂危之間的差距,卻是大得很了。
若是李蹤大肆宣揚自己的命垂危的消息,恐怕會有不朝臣生出其他心思,這對李蹤來說,并不是好事。他的目的,自始至終都只有他。
“那我們便助他一把。”葉云亭道:“王爺忠君國,得知陛下命垂危,自然是要有所表示,以示忠心。”
李歧手一頓,抬眸與他對視,兩人相視一笑。
他召來五更吩咐了一番,又憾嘖了一聲:“我憂君之憂,盡心盡力,可惜李蹤卻并不會激我。”
葉云亭正專心等馬酒,聞言勉為其難分了他一眼神,道:“王爺想得多了。”
等李蹤回京,不僅不會激他,估計還恨不得直接殺上王府來泄憤。
第62章 沖喜第62天 (一更)
朱烈按照李歧的吩咐, 很快將李蹤病重垂危的假消息散播了出去。
這散播消息也講究技巧策略,直接將消息散播出去是下下策,因為但凡有些腦子的, 聽到消息之后都會多思索兩遍,懷疑是不是永安王布的局。
很多時候,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事實。
所以李歧只讓朱烈先后“”地拜訪了侍中喬海仁、兵部尚書戚邵、大理寺卿王且等人。
這幾人在其他朝臣眼中, 都是親近永安王一派的。如今李歧忽然命朱烈暗中拜訪,消息靈通的朝臣們心思就活絡起來了。
接又有人注意到, 大半夜里,一隊人馬悄無聲息地從永安王府離開,出了城后,便一路往北疾馳而去,形匆匆。而永安王府這幾日, 大門閉, 戒備森嚴, 氣氛肅穆,似有大事發生。
在這個皇帝親征重傷的敏時機,永安王又是暗訪員, 又是派人北行,作頻頻, 很難不讓人深思。
皇帝一派的朝臣暗中心慌, 他們目前所知的消息是李蹤中計了傷, 但并未危及命,如今已在趕回上京的路途上了。可永安王這作頻頻的架勢,看著卻不像是這麼回事,倒像是皇帝馬上就要殯天了,他迫不及待要手了一般。
一眾員坐立不安, 只能去尋韓蟬討信。
太傅府里,韓蟬坐在上首,冷面瞧著面惶惶不安的一眾員:“諸位大人到底想說什麼?”
打頭來的戶部尚書實在坐不住,遲疑著先開了口:“陛下中計傷,我等實在擔憂龍,才忍不住來同太傅大人來討個準信。如今皁河也沒有消息傳回,陛下龍……可還安泰?”
他一開口,其他員也紛紛附和:“若是陛下龍康泰,那外面的謠言可得整治一番,兩軍戰,各有勝負。這事若再任由外面瞎傳,恐會污了陛下英名。”
“是啊,如今外頭傳得滿城風雨,都說陛下其實……”
“……”
底下的員你一言我一語,爭先恐后地發言,而韓蟬垂眸看著茶盞中茶梗起伏不定,一言不發。
員們爭論半晌,總算發覺上首的韓蟬一句話都未說,只一徑沉默著,他們終于意識到什麼,悻悻地收了聲,安靜下來。
韓蟬這才抬眸,掃視一圈,沒什麼緒起伏地道:“諸位大人到底在擔心什麼?”他極輕地笑了一聲,將他們的擔憂說了出來:“擔心陛下傷重不治,朝堂不穩?還是……擔心自己頂上烏紗不保?”
他話說得太直白,一眾員面子上掛不住,有人反駁道:“我等只是擔憂陛下龍!”
“那就不必擔憂了。”韓蟬將茶盞往桌上重重一擱,瓷制的杯蓋與杯撞,發出刺耳的聲響:“是死是活,等人回來了不就知道了?左右也就這兩日了。”
他的態度太輕慢,似乎對皇帝死活毫不擔心。
一眾員們約意識到了這其中變化,卻也沒人敢指責韓蟬大逆不道,他們面面相覷半晌,最后只能不甘心的承認,韓蟬這里恐怕是問不出什麼來了,只能愈發忐忑地起告辭。
他們來這一趟,本是想吃個定心丸。畢竟皇帝一向倚重太傅,皇帝的況韓蟬必定最為清楚。
可真來了他們才發現,事變化比他們所想象的更為復雜艱險——皇帝的況恐怕當真是不好了。
而且,太傅韓蟬竟似不與皇帝一條心。
一眾員帶著滿心忐忑離去,韓蟬冷眼看著,忍不住嗤笑一聲。
他坐了片刻,便拂袖起,往后院行去。
一路之上,并無幾個下人,偌大的太傅府中,寂靜得可怕。
韓蟬進了臥房,反鎖上門,走到最里間后,旋轉博古架上的一座玉雕,便見博古架朝著兩側分開,出了墻壁上的暗門,以及蜿蜒往下的石階。
端起一盞蠟燭,韓蟬拾級而下,暗門又在他后合上,毫無痕跡。
臺階甬道十分狹窄,只有一人半寬。其間一片漆黑,沒有毫亮,只能靠微弱的蠟燭照明。但韓蟬行走其中,腳步未曾因臺階狹窄黑暗有毫的遲滯。似乎已經走過了千百遍般悉。
他很快走到臺階盡頭,又抬手按墻上的一塊青磚之后,面前仿佛封死的墻壁自中間開,出僅容一人通過的窄門。
韓蟬吹滅了蠟燭,邁步進去。后窄門又隨之合上。
相比漆黑甬道,這暗室里明亮許多,韓蟬將蠟燭隨手放在一側,仔細地整理冠之后,方才繞過屏風,進了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