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下,南。
左將軍良率軍出武關,沿著丹水河南下,順利攻佔順,這時漢軍沒有向東攻擊宛城,而是繼續南下攻打穰城,目標直指新野。
穰城是連接襄和宛城的陸路要隘,新野則是連接兩地的水路要城,若兩城皆失,宛城隨即陷包圍。八月的時候楊率軍攻擊穰城和新野的目的也是如此,但他被荊州軍獲悉了行軍路線,遭到了伏擊,全軍覆沒了,不過荊州軍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然而僅僅過了兩個多月,漢軍便氣勢洶洶地捲土重來,這讓荊州軍措手不及,雖然他們知道漢軍打算迅速攻克穰城和新野以切斷襄與宛城之間的聯繫,但由於準備不足,兵力也不夠,只能眼睜睜地著漢軍一泄而下,束手無策。
正當襄全力以赴援救穰城和新野的時候,蒯良從前線傳回急報,鍾繇在魯集結了三萬大軍展開反攻,王當也在昆集結了四萬大軍從葉城、堵一線發起了攻擊,蒯良首尾難以兼顧,只好率軍急速撤回宛城堅守。蒯良告訴劉表,有消息說,長安的天子帶著數萬大軍正在隨後跟進,估計很快到達南戰場。
長安十幾萬大軍分三路殺進南,對荊州勢在必得,雙方的決戰在寒冷的冬天裡拉開了帷幕。
襄直到此刻才意識到決戰來臨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劉表以最快的速度向益州劉備、徐州曹、江東孫權和周瑜求援。
徐州曹和江東孫權、周瑜的軍隊都在江淮一線,九月的時候,劉表本想乘著南大捷的機會東西共進,但曹、孫權、周瑜各懷心思,都不想損兵折將,正好聽說李弘病重危在旦夕,於是三人書告劉表,靜待時局變化再做對策。孫權借口冬天到了,糧草運送不便,撤兵了,周瑜也回到了柴桑,留下魯肅領兵坐鎮廬江。孫權和周瑜都走了,曹隨即變了個臉,向長安請罪。長安將計就計,行臺尚書令傅干以天子名義好言安了一番,說朝廷諒你的難,只要你讓江淮百姓吃飽穿暖,你的功勞就夠大了。
劉表懇請曹三人再度出兵,在江淮方向牽制北疆軍。襄如果陷落,江淮還能守得住嗎?寒齒亡,一旦我們丟失了江北郡縣,讓北疆軍兵臨長江,社稷必定敗亡,此時此刻,大家還是盡釋前嫌、同舟共濟、齊心協力抵北疆軍為好。對這三個人,劉表不抱什麼希,年初李弘率軍在北疆平叛,中原一線防守兵力薄弱,正是收復中原的最佳機會,但這三個人為了保存實力,躊躇不前,結果錯失良機。現在李弘已經平定了西北兩疆,其主力大軍已經全部南下,這時候再指曹等人出兵北上攻擊本不可能,劉表為此把全部希寄托在益州劉備上。
年初劉磐、劉備準備攻擊隴南,但因為劉磐重傷而死,軍心大,大軍不得不撤了回來,而劉備則乘機南下都,佔據了蜀,讓劉表霸佔益州的夢再度破滅。劉表很生氣,一度想讓長子劉琦率軍西進蜀,但因為南戰況激烈,他不得不忍氣吞聲,和劉備假意周旋。南大捷后,他在蔡瑁、鄧義等人的勸說下,準備出兵蜀,但蒯良、劉先、馬良等人極力勸阻,認為長安在李弘死後必定大,正是襄出兵北伐的最好機會,萬萬不可自陣腳,貽誤戰機。劉備也派人到襄曲意奉承,表示願意請劉琦出任益州刺史。劉表正在考慮是不是讓劉琦率軍進蜀的時候,漢軍再度殺進了南,迫使劉表不得不放棄益州,轉而求助於劉備。
劉表奏請天子,改封劉備為蜀王,並請劉備即刻出兵相救。
==
十一月下,長安。
祿勛張郃帶回了天子聖旨,考慮到大將軍病危,大司馬徐榮又遠赴西疆,特拜太傅劉和參隸尚書事,和驃騎大將軍趙雲一起共理國事。
這道聖旨給了長安一個信息,天子有意加強皇權,打擊相權,制丞相大人的權勢。
太傅劉和是宗室大臣,他再次參隸尚書事,很明顯就是鞏固皇權。丞相是三公之首,執掌相權,按道理李瑋是最有資格參隸尚書事輔佐天子的大臣,但天子視若不見,把他丟到一邊了。
聖旨宣布之後,太傅府頓時門庭若市,車水馬龍,朝中大臣和長安的商賈富豪們紛紛拜會劉和,相反,丞相府卻冷清了很多。此時正值「上計」之期,李瑋和丞相府從事掾屬們日夜忙於審核「上計薄」,問詢各地州郡的上計吏,對此事好象並不在意。
僅僅過了二天,從行臺又傳來一份聖旨。
大將軍的病穩定了,正在好轉,天子為此駁回了大司馬徐榮前段時間的奏請,決定依舊保留大將軍的職,李弘還是大將軍、參隸尚書事。
這個消息讓長安的局勢變得十分微妙。
天子下這道聖旨並沒有什麼不對,大將軍的病好轉了,離了危險,當然沒有必要把「大將軍」做為一種無上榮譽永久授給李弘,但天子為什麼先前對此事一直不表態?他既然讓趙雲以驃騎大將軍領大將軍事,參隸尚書事,為什麼不同時宣布取消「大將軍」這個職?天子在擔心什麼?是不是擔心李弘的病一旦好了,從此把持權柄?他現在給長安這道聖旨,是想給長安一種什麼暗示?
一天之後,行臺再傳聖旨,長公主殿下擔心長安的安全,特意建議天子重新起用楊。天子隨即免去了良的衛尉卿一職,改拜楊為衛尉卿。
長安馬上明白了天子的意思。
大將軍的病正在好轉,在長公主已經嫁給大將軍而實際上又掌控著大漢權柄的況下,大將軍的權勢已經凌駕於天子之上,他可以通過長公主控一切,將來如果大將軍的兒為皇后,那麼大將軍就能以宗室和外戚的雙重份把持權柄,其後果不言而喻。
天子需要皇權,需要一個強大到可以對抗晉的皇權,而要做到這一步,首先就要扳倒丞相李瑋,奪回李瑋手上的相權,然後才能和晉對抗。
李瑋不倒,李弘就能利用長公主手裡的權柄和李瑋手上的相權控制大漢的全部權柄,而扳倒了李瑋,李弘就很難控制相權了。長公主手裡的權柄需要實力做支撐才能發揮作用,因為名義上已經還政於天子了,所以等到天子長大了,羽翼滿了,等到長安和晉正面較量的時候,長公主的選擇就了決定大漢命運的關鍵,不過長公主肯定會把劉氏皇室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關係到大漢社稷的存亡,絕不會放任李弘篡奪漢祚。
天子已經把自己的想法明確無誤地通過三道聖旨傳遞給了長安,他需要長安大臣們的幫助。
=
十一月二十八,太傅劉和、史大夫荀攸、太常卿許靖相約趕到麒麟殿,拜會驃騎大將軍趙雲和尚書令田疇,正式提出修改制。
劉朔是大漢的天子,現在他親政,將來他要主政,但大將軍和長公主的權勢已經凌駕於天子和朝廷之上,將來他如何主掌權柄?就算大將軍和長公主願意把權柄給天子,但怎麼?靠說嗎?權柄的接需要律法做依據,需要實力做支撐,如今大漢有這樣的律法嗎?小天子有這樣的實力嗎?
只有修改制,利用制的修訂重新分配權力,讓小天子從現在開始牢牢控制大權,同時逐步削弱大將軍和長公主的權柄,讓他們把權柄慢慢還給天子和朝廷。
三位大臣為此擬定了制修改的步驟,第一步是改「丞相」為「大司徒」,削弱丞相的權力;第二步是廢除太尉,把太尉和大司馬合二為一,大司馬主掌兵事大權,削弱大將軍的權力;第三步是權重尚書臺,擴大尚書臺機構,最大程度地維持小天子的權柄,為將來小天子主政打下堅實基礎。
這個制其實就是武皇帝中興時期的制,目的是加強集權,總攬權綱,限制和削弱三公的權力。
以「三公」代替丞相,做為皇帝的宰輔,始自孝皇帝綏和年間。當時輔政的大司馬轉為宰相,史大夫轉為大司空,和丞相併稱三公,地位和俸祿相同。(過去史大夫的地位和俸祿比丞相、太尉低。)如此一來,三公地位在制度上平等了,原宰相大權由丞相府和大司馬府主掌,其中又以丞相為主,改制后,轉為三公分職授權,不再由丞相總攬大權,獨兼三公之事。
這個制度為王莽所承襲,武皇帝中興后,依舊採用此制,三公分權鼎力,地位平等,職責分明。
實施此制后,首先丞相李瑋的權柄被嚴重削弱,其次大將軍的權柄被嚴重削弱。小天子如今親政,自領尚書臺,其輔弼大臣自然就是三公大臣,大將軍很自然的被排除在輔弼大臣之外,而他和長公主實際控制的權柄隨著小天子的長大和尚書臺權重,慢慢也就移朝廷了。當然,這需要一個前提,就是大將軍和長公主的確願意把權柄出來,而這個前提的實現首先需要一個能夠保證天子集權的制。
=
驃騎大將軍趙雲和尚書令田疇沒有立刻同意,他們請來了張郃、田豫、趙戩、王朗、華歆、司馬朗、董昭、劉翊、牽招、宋文等大臣一起商議。
諸位大臣商量了很多天,最後一致認為這個制雖然有利於集權,有利於小天子主政,但其危害也很明顯,那就是皇權過於集中,皇權過度強大正是自武中興后,後宮、外戚和閹流把持朝政、禍社稷的最本原因。
董昭、劉翊也曾向趙雲提過同樣的建議,他們認為目前況下,這個制的確可以緩和長安激烈的矛盾,有利於小天子主政,將來等到天下平定了,長安的矛盾減小了,朝廷可以利用大將軍和長公主對小天子的影響力,再把制改回來,讓皇權和相權實現有效制衡。
趙雲和田疇於是決定接這個制修改的建議。
=
十二月初二,太傅劉和、驃騎大將軍趙雲、史大夫荀攸約見丞相李瑋,拿出了剛剛擬定的新制。
丞相李瑋然大怒,怒斥劉和等大臣「好了傷疤忘了痛」,二十多年的戰因何而起?皇權和相權的有效制衡直接關係到漢祚的命運,難道你們不知道?孝皇帝修改制,導致王莽篡國,大漢傾覆。武皇帝中興后,還是採用這種制,但大漢皇統因此屢屢斷絕,後宮、外戚甚至閹人番把持朝政,為什麼?還不是因為皇權、相權失衡,人人都想把持權柄為所為嗎?
劉和冷聲嘲諷了一句,「丞相大人是不是也在把持權柄、為所為?」
李瑋氣得睚眥裂,從席上一躍而起,「你們既然想亡國,那就去亡吧,我倒要看看大漢在你們的治理下,能支撐幾天?」
李瑋怒吼一聲,一腳踢飛面前的案幾,狂嘯而去。
=
十二月初四,太傅劉和、驃騎大將軍趙雲、史大夫荀攸、太常卿許靖、太僕卿崔琰、宗正卿張范、廷尉卿陳群等三十多位大臣聯名上奏,懇請天子修改制,把以「丞相、太尉、史大夫」為首的三公九卿制改為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首的三公九卿制,改「丞相」為「大司徒」,廢除「太尉」職,削弱丞相和大將軍的權柄,權重尚書臺。
為了能說服小天子和行臺大臣,荀攸和崔琰親自攜帶奏章,兼程趕往穎川天子大營。
同日,劉和、趙雲把此奏章抄報晉,徵詢長公主和大將軍的意見。
=
昨日和親友相聚,喝得人事不知,耽誤了更新,實在抱歉,請書友們多多諒解。
(未完待續,如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一個現代鬱鬱不得誌的職員,穿越某個唐朝的故事!主角擁有了那麼一點小小的異能!
一個特種兵,在不經意中回到煙火四起的時代,與史上傳奇般的角色共同相處、發展。為自己的三國夢想,努力四處爭戰,喋血沙場. 從虎牢揚名,到徐州起家,然後江東建基,接著進軍荊襄巴蜀,最後逐......
楚風穿越到異世大陸的楚國,成為了一個閑散王爺。在戰國七雄的時代,一看楚國滿朝文武的配置,他開始深度絕望。左丞相秦檜,右丞相嚴嵩、太師董卓。六部尚書:司馬懿、蔡京、和珅、王莽、鰲拜、來俊臣。東廠都督趙高,西廠都督魏忠賢。上將軍,刑道榮。九門提督,潘鳳。另有四位異姓王:海東王朱棣,汝南王趙匡胤、淮西王安祿山、鎮北王吳三桂。更有皇后武則天,皇貴妃慈禧、貴妃楊玉環,坐鎮后宮。楚風這輩子,本想安安穩穩當個閑散王爺,安全茍到滅國就跑路的!未料老皇帝深夜突然駕崩,膝下唯一皇子也當夜暴斃而亡。楚風一臉懵逼的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