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沒有多慮,”東臨帝冷冷道,“你們葉家自從河西一戰后,幾度令朕失!”
說著,他突然劍架在了葉昭言脖頸上。“你是他唯一的嫡親外孫,他一定舍不得你死,若是他敢忤逆朕......”
葉昭言抬眸凝視著東臨帝,神依舊淡然,毫不懼怕,“陛下慎言,外祖父一生謹言慎行,不會做出任何背棄陛下的事。”
“你當朕是傻子?”東臨帝目森寒,手中長劍一寸寸近,低聲音道:“你以為朕不知道他為何遲遲不肯讓出葉家軍?”
長劍劃過葉昭言雪的脖頸,留下了一條痕。
葉昭言并沒有出痛苦或者畏懼之,甚至眼睛也沒眨一下,“葉家乃忠烈世家,陛下若是執意誣蔑外祖父有不臣之心,葉家便只能以死證清白。”
葉家軍自先祖時期就被打上葉氏的烙印,怎可輕易換了統領?
即便要換,那人也是得了葉文軒認可的人,而不是東臨帝為爭奪軍權選出的傀儡。
可以說,沒了葉文軒和“葉家將”,葉家軍放在葉正平手里都比丟出去強。
“以死證清白?”東臨帝哈哈大笑,“你是在威脅朕?朕告訴你,這里是天祿,是我東臨一族的國土,葉家軍令即便在你葉家手中,也是朕的東西!葉文軒死了都別想帶進棺材里!朕勸你還是乖乖應了這門婚事!”
東臨帝惡狠狠地瞪著,眼底的殺意與暴戾盡數展示了出來。
河西戰后,葉文軒子大不如前,葉家終究不中用了。
然而葉昭言仍是沒有出半點怯懦,“臣不過是葉家的兒,無緣承襲葉氏一族,葉家遭摧殘,便與葉家共存亡。”
“你這孽障——”東臨帝厲聲喝道,正要開口駁斥的荒謬說法,一道略帶焦慮的聲音從人群外響起,打斷了他。
“陛下,有急報!”
一轉眸,一只尤帶痕的手開簾子,腰佩長劍、穿墨綠繡金紋袍服的高大男子現出來。
東臨帝剛斥責,帳篷外幾個聲音驚道:“衛大人,您的!!”
“衛大人,這是怎麼回事啊?”
衛臨風已經快步走帳。
只見他一瘸一拐,面蒼白,額角滿是汗水,顯然是著傷趕過來的,后還跟著兩個護衛,一左一右地跑過來扶住他。
衛臨風拱手跪伏在東臨帝跟前。
東臨帝的眉皺起,語氣冰冷,顯然是不悅有人擅闖營賬,但見到來人,他還是按捺下怒火,道:“起來吧,有什麼事快說。”
衛凌風掃了一旁跪著的一眼,眼神在掃過脖頸上那道痕時凝了一瞬,然后垂首稟報:“稟告陛下,南部旱災頻繁,難民泛濫,南燕趁機來犯,旱災隨著敵國的侵犯已蔓延至西南三城,百姓難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這句話,一石激起千層浪,瞬息間就點燃了整個獵場,所有人均出震撼的神。
葉昭言聽著悉的聲音,循聲去,就看見一風塵仆仆的衛臨封,葉文軒的得意門生之一。
“如今形勢如何了?”
“回陛下,已有兩名武將在前去林縣的路上,微臣這才請旨前來獵場稟告。微臣聽聞,南燕狼子野心,意攻破天祿南境,謀奪江山社稷......”
東陵皇帝震怒,當即吩咐道:“來人,立刻派出騎兵,命張程帶兵把守西南各關隘,絕對不能讓敵國的賊子侵犯!”
葉昭言看著東臨皇帝下達一系列命令,心下暗嘆一聲,這一世,有太多變數。
前世直到死,天祿雖南燕侵擾,但多是小打小鬧,未曾正面戰。
先帝在時,天祿與南燕的仗打了七年,早已積怨深重。
東臨帝眉峰擰起,吩咐道:“回宮,召集眾將,議政。”
衛臨風領命而去。
臨走時,東臨帝的目落在葉昭言上,測測道:“你最好安分些,免得牽累整個葉氏一族。若是膽敢誤了大事,莫怪朕辣手無。”
葉昭言輕輕頷首,“臣知曉。”
東臨帝哼了一聲,帶著一眾侍從揚長而去。
待東臨帝離去后,衛臨風方才緩步走了過來,疲憊的面容著些許擔憂,“昭言,你沒事吧?”
葉昭言著他滲的,心有不忍,“我沒事,衛大人不必擔心。”
一場秋獵很快散了。
葉昭言隨衛臨風離開之時,瞥見不遠樹下一道悉的影。
芝蘭玉樹的年立在樹下,姿拔,俊逸出塵,臉上帶了淡淡的憂慮。
見到葉昭言看向自己,濯逸白微微一怔,卻又飛快收斂了緒,沖輕輕點頭致意,然后匆忙離開了。
葉昭言收回視線,心頭浮現一陌生的悵惘。
回到葉府,葉文軒很快了解了事始末。
此次衛臨風負傷歸來,原因是南燕大將陳平率領五千大軍突然侵天祿南境林縣,被衛臨風帶著守衛軍攔截于潛山峽谷。
天祿的軍隊雖占據了制高點,但陳平的軍隊驍勇善戰,人數眾多,又先發制人,雙方鏖戰一日半,未等來援軍,一千天祿軍隊已經死傷大半,最終衛臨風被迫讓出林縣,敗退而回。
葉文軒聽罷,久久沒有說話,良久才問道:“南燕的軍隊來犯的兩日,為何遲遲不派人向援軍送信?”
衛臨風慚愧萬分道:“派出的斥候都失去了蹤跡,恐怕在路上就埋伏的南燕截殺。”
好一個狡猾的南燕蠻夷!
葉文軒抬眸,“有預謀?”
衛臨風苦一笑,才說:“學生也正是為此事而來。南燕素來擅長騎,且兵馬眾多,若論單打獨斗,我們天祿士兵勝算極大,然而以眾敵寡......本來糧草儲備充足,不料夜半被盜,南燕大軍忽然發了總攻,讓人毫無防備,我軍抵擋了一日一夜,眼見林縣即將破城,學生才帶兵返還,僥幸撿回了一條命,但麾下士卒折損大半......”
衛臨風慘白的臉是一片愧。
葉文軒嘆了一聲:“你已經盡力了,怪不得你。”頓了頓,又繼續道,“現在最重要的是,怎樣挽回局勢,穩住南境的邊防,免得南燕乘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