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星雲小說 古代言情 庶出夫妻成長實錄 第262章 第 262 章

《庶出夫妻成長實錄》第262章 第 262 章

 寧州府里,折珍腦仁疼。

 一本聊齋被放在案桌上,兩個孩子為了這本書吵來吵去。

 “書是阿兄給我的。”

 “書是阿妹主央求我的買的。”

 “是阿兄的錯。”

 “是阿妹的錯。”

 折珍掌拍在案桌上,怒氣沖沖,“我又沒有不準你們看,你們推什麼責任。”

 兩孩子還是要爭個對錯,全因阿娘不管事,整日在外面忙,對他們也松緩得很,這種私下里看看鬼神之書的事,阿娘覺得沒什麼,但是阿爹卻不允許。

 阿爹罰人,從來都重得很,抄書都是好的,他還克扣人的零花錢,不準人出門,關閉讀書。

 大的小的都不愿意被罰,于是約好來阿娘這里吵。

 吵得阿娘煩了,自然要跟阿爹說好話。

 果然,阿娘說“那我給你們說說,此事就不罰你們了。”

 但這顯然還不,阿娘因為常年不管家里的事,阿爹兼數職,既要做,又要管家管孩子,在家里的權勢最大,阿娘說話,只管一點用。

 不過,他們這是連環計。

 于是,在阿娘這里掛了名,等阿娘理不直氣也虛的帶著他們去找阿爹的時候,他們有開始吵。

 “阿兄錯在先,既然知曉這書不能看,也當規勸于我,而不是縱容我,溺我,而給我帶這種鬼神之書。我只是好奇,并不執迷不悟,所以阿兄的罪責最大。”

 “阿妹才是罪責最大的,我對好,這般反咬一口,卻是要我難做,這以后還該不該疼,還該不該去為做事,都是我要在為做事之前會想的,如此一來,我本可以做一個好兄長,便也做不了,真是令我傷心。”

 他爹就看著他們你一句我一句,也頭疼得很,不過還是很驕傲于兩個孩子小小年歲就能有如此的口才,畢竟才八九歲嘛。

Advertisement

 但是在他們做錯事的時候,該夸的不能夸,還得罵該罵的。但是現在,兄妹相爭,已經是他最需要解決的事,而不是什麼聊齋之書。

 他便說起了各種兄弟姊妹之爭得不到好,和睦才能長長久久。反正說到最后,折珍就發現,他完全被兩個孩子帶著跑了。

 孩子真是聰慧,也歡喜,不提醒,只在事后說,“你們這種小伎倆,能用一次,就別用第二次。”

 兒子便拉著兒的手要離去,“阿娘,你放心,往后我們又是歡歡喜喜的兄妹兩個。”

 這珍笑起來,說起這件事的源頭,“怎麼想起看聊齋了呢?”

 這是一本前朝之書,并不流傳廣泛,其實長大了看也沒有什麼,但是孩子確實還小,看鬼神之書,容易被嚇著。

 而且這里面多是窮書生跟狐貍的鬼神,牽扯,小孩子確實看不懂,也不適合看。

 小兒卻道“我卻喜歡得,里面雖然講狐貍,卻也說人世故和道理。”

 小小年歲就一本正經,折珍看著歡喜又愁。

 家兩個孩子都是早慧之人,教書先生都說兩個都是做狀元的料。折珍想了想,覺得對這種聰慧的孩子就不能太過于著,管著,他們要做什麼,還是隨他們去。

 便也不管他們看聊齋。還時不時問一句,“看得怎麼樣了。”

 兩人還會說出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話。

 有一日,小兒就背著小挎包回家,認真的跟說,“阿娘,我看到了嬰寧一篇。”

 折珍正在看折邵和折萱寫來的家書,一邊看一邊好奇的問,“有什麼特殊的嗎?”

 仔細回憶,發現自己對這篇故事沒有什麼大的印象,只記得嬰寧喜歡大笑,而世人不允許大笑。

Advertisement

 聊齋這本書,猶如醒世恒言,這種故事并不見,還是不懂有什麼值得小兒如此鄭重的。

 小兒就拿出書來,指著上面的字讀“妾本狐產,母臨去,以妾托鬼母,相依十余年,始有今日。妾又無兄弟,所恃者惟君。老母岑寂山阿,無人憐而合厝之,九泉輒為悼恨。君倘不惜煩費,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養者不忍溺棄。1”

 折珍看完一怔,而后笑起來,“是值得深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本是狐貍生的,狐貍生母臨死之前將托付給了鬼母,十多年承蒙抬的養育,才能長到今日。而鬼母沒有兒子,能仰仗的只有了。想給鬼母遷墳,以盡孝道,讓間地府的鬼神看看,這世間之人,養兒也是有用的,不要一生出來就溺死,也能讓生兒的人不忍心將其淹死。

 小兒道“之前先生問我們為什麼要讀書,我彼時還不知曉,此時讀了嬰寧,才知道我也跟有一般的心思。”

 “阿娘,我會對你好的。”

 端著笑臉鄭重的走了,準備今日再做些功課,等到明日之時,站在學堂之上,跟同窗們說說這篇文章。

 因娘創辦寧州學,牽頭讓子,商戶之,甚至是貧家學讀書,那作為阿娘的兒,自然也不能特殊。

 在家里在外面,是折七夫人的兒,祖父是寧州知州,八姨母是名滿天下的折萱,九姨母和九姨父是權傾朝野的折邵和沈懷楠,一個個份積在上,讓為寧州的明珠。

 不過,這并不能讓產生什麼榮耀之心,攀比之意,最喜歡的還是在學堂里面跟同窗們爭論文章和世

 先生說早慧,是可以做狀元的,也覺得自己可以。

Advertisement

 讀的是科舉班,在里面看的書都跟那些想要考科舉的男子看的書一般。曾經還有人譏諷過們這個學堂,后來阿娘干脆把一批男拉過來,讓他們互相比試,跟學堂里面的姐妹們每回都不落下乘。

 久而久之,再見他們,他們便也沒有什麼譏諷之意了。

 沒有別的緣由,只因這些在族學或者學又或者書院讀書的男們都知曉,他們其實沒有什麼特殊厲害的。

 科舉取用的人數并沒有因為子可以讀書考科舉就增加了名額,相反,帝從去年開始,就有意無意的開始裁撤一些不必要的職,讓眾人心生不滿和

 不說在其他州府,只說在寧州,只要這些子比他們厲害,那他們就要加倍的努力,去拼搏一方天地。

 無形之中,他們當中有些人被刷下去了。

 這是斷人生路。也有人鬧過,但是其他的事好商量,一旦涉及此事,便必然不會有分毫退讓。

 剛開始鬧也鬧過,后來看沒用,最后也采用迂回戰,一部分人在朝堂之上鬧事,一部分人聯合起來,在民間抵制。

 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依舊沒有任何的改善。于是該認命的認命,鬧事的也不鬧了,改為憤世嫉俗,這個世道才開始安靜下來。

 如此發展到現在,比如寧州,經過幾次的男學學幾次比試,世人也漸漸知曉,人只有聰慧的和不聰慧的,沒有男人和人之分。

 聰慧的人一路科舉往上,不聰慧的只有另尋他路。

 所以如今,大家的戾氣也消散了許多,到這一代,男學和學的學生們在街上遇見了,也會互相打招呼,然后彼此之間進行文章流,倒是也不避嫌,因為沒有這種說法了。

Advertisement

 不過,折珍兒雖然早慧,讀書極有天賦,但經過幾次比試,也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于是更加刻苦,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會失敗。

 競爭大,到得他們讀書的時候,真可謂是頭懸梁錐刺

 小姑娘倒是沒有用這種辦法,我覺得死讀書是不對的,最終是要做,應該向的母親一般,踏踏實實的去了解百姓們需要什麼,而不是知曉圣賢書的道理。

 看圣賢書是為了明白先人是怎麼想的,而不是一定要用它來約束規范自己。更喜歡在學堂里面隨便抄一篇文章,然后跟同窗們一起去反駁它,又或者是去找支持它的學問。

 明日想在學堂之上說的,就是這篇聊齋嬰寧。

 晚上躺在床上想,嬰寧嬰寧,或許應該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嬰兒安寧,一種是嬰兒嚶嚀。

 想著自己明日該說的話,一點點地開始打腹稿,這般沉沉的睡過去,第二日果然在學堂上面大放異彩,還把這個議題說到了對面的男學去。

 于是眾人又掀起了一場你罵我我罵你,你不服氣我我也不服氣你的學問之說。

 折珍手上兩頭抓繡坊和慈院,還要打理外面的諸多鋪子,年頭到年尾還真是沒有多時間陪著孩子。

 好在孩子們比還要忙。每日流的時間都在吃飯。如此這般,家里就再也沒有食不言寢不語的規矩了。

 這日,兒一臉不高興,坐在旁邊的兒子也低著頭,一臉心虛。

 笑著問“你們兩個怎麼了?這回真吵架了?”

 小兒說,“我原本以為阿兄也是真心疼于我的,誰知道卻是表面功夫。”

 小兒子嘆氣,“只是學問討論之時,說出了不喜歡聽的話。”

 小兒橫眉冷對,“你枉費阿娘教導,不配做阿娘的兒子。”

 然后就告狀,“阿娘您知曉嗎?我們今日跟男學最初說的嬰寧,后來說的是溺死嬰之事,前頭還好,后面竟然有人提出,窮苦人家養不了那麼多孩子,溺死嬰也是一種智慧。”

 “兒聽見這話,自然是要反駁的,結果這次他們男學的人一點也不退讓,只說,難道溺死的是男嬰才算好嗎?兒自然生氣,這本不是一回事,可是他們胡攪蠻纏,本就是被人中了嚨管子。”

 “這倒是也算了,阿兄竟然也在其列,我且問問阿兄,你如此贊同窮苦之家溺死嬰,那假如咱們家貧困,你就要溺死我嗎?”

 小兒子就嘆氣,“只是你持一方態度,我持一方態度罷了,并不能說誰對誰錯——”

 小然大怒,“這本來就是不對的!”

 小兒子安,“是,這件事是不對,但你們之中有些人提出來的點也站不住跟腳。”

 他看向折珍說,“阿娘,們其中還有人提出,應該要溺死的是男嬰,因為如果之前幾十年溺死的嬰多,那如今男人多,將來婚配也會有問題,而只要家中多殺一點男嬰,男均衡,才是中庸之道。”

 折珍“……”

 這些孩子如今越發厲害了,中庸之道都出來了。

 也沒有手孩子們的爭吵,這種事只有讓他們一點一點的吵出來才行,用自己的親經歷去教,肯定是教不會的。

 不過,小兒看起來十分憤怒,蹭的一聲站起來,冷笑三聲,而后道“果然圣賢有先見之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今日我算是見識到了。”

 口不擇言,詛咒自己,“阿兄今日有如此想法,若是有朝一日我們落魄了,我若是被著嫁了人,對方也著我溺死自己的兒,且看阿兄如何哭泣!不痛在自己,便說些虛無縹緲之語,為了反駁而反駁,已然不是君子,阿兄愧吧!”

 一張把話說得死死的,折珍目瞪口呆,而后又覺得好笑,只瞧見小兒子臉蒼白,嘆氣又嘆氣,“我還是要男學里面讀書的,總要附和幾句吧?做什麼要如此生氣,詛咒自己,你明知道我不會讓你淪落到如此地步。”

 小兒就冷笑,“所以不痛在己,不知一條人命如何珍貴。”

 咚咚咚踩著步子走了,然后又砰砰砰跺著腳回來,問折珍,“不是說孫家姨母要來了嗎?什麼時候來,我去城門口接去。”

 說的孫家姨母就是孫半夏。孫半夏也是一位傳奇子,祖父曾是太醫院醫正,出生之后,一直都是跟著祖父學醫,然后走了大運,被如今的帝以前的太子妃招攬,而后就開始了自己的一生傳奇。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