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星雲小說 古代言情 權相養妻日常 182.結局(下)

《權相養妻日常》 182.結局(下)

麟德殿里, 高長公主等了半天也沒見永昌帝的影子, 稍覺焦躁,在外殿來回踱步。

一盞茶的功夫后, 永昌帝才匆匆趕來, 見著親姐姐, 劈頭便問道:“這會兒找朕,是有急事”

他是從寢宮過來的。

先前韓蟄凱旋,永昌帝龍大悅,被韓蟄辭謝慶功宴后, 他便在別擺了個小小的宴席, 連著數日,帶兩位近來寵的嬪妃取樂,喝了不酒。今日后晌, 他便是在寢宮里肆意取樂,臨近傍晚才從上爬起來, 一道用晚膳。

聽見高長公主這會兒求見,他待親姐姐向來很好,正好用完了膳,便過來瞧。

因白日里縱過度,那本就虛弱的子被掏得更空,眼睛底下有點淡淡的青

誰知高公主不答反問, “不是皇上召我進宮的嗎”

“朕召你”

“是徐逯來傳的口諭, 說皇上有要事召見, 讓我趕進宮。”

“朕何曾”永昌帝當然沒傳過這道口諭, 面不豫,說到一半,猛然驚覺,跟高長公主相顧愕然。徐逯是前地位僅次于劉英的監,在宮廷熬了大半輩子,能爬到如今的地位,也算是辦事機靈,頗得信重。

永昌帝沒下過這道口諭,他卻跑去長公主府,顯然是矯傳圣旨

徐逯想做什麼

永昌帝大怒,當即回向劉英道:“徐逯呢”

“回稟皇上,徐逯外出辦差,至今尚未歸來。”

這由頭當然是胡謅搪塞的,永昌帝氣得冷笑,當即喝命劉英傳令羽林衛,將徐逯捉回來。姐弟倆畢竟是長于宮廷,從未見過監平白無故矯傳圣旨的事,心里覺得不踏實,正揣測,卻又見劉英殿稟報,“門下侍郎韓蟄同六部尚書、中書侍郎求見皇上。”

Advertisement

“他們來做什麼”

永昌帝覺得煩躁,卻立時察覺不對勁,同高長公主換個眼神,步履匆匆地往外走。

還沒走到殿門口,明晃晃的滿殿燈火下,韓蟄健步而,旁邊是中書侍郎章公和六部尚書,后面跟著那位早已背叛朝廷的錦司副使樊衡。

過敞開的門扇,殿前玉玠上不知何時多了些兵甲,韓征和尚政帶甲執刀,后數十名羽林衛列隊齊整,手里高舉火把。

永昌帝何曾見過這等陣仗,當即愣住,旋即面驟變。

韓蟄倒是從容,端然殿,在永昌帝跟前站定,淵渟岳峙似的,那朝堂歷練、沙場征伐后的懾人氣勢卻半點都不再收斂,只將一雙冷沉的眼睛著永昌帝,沉聲道:“臣等有事,須奏稟皇上。”

后諸位重臣亦拱手行禮,卻是面不善。

永昌帝瞧了眼殿外的羽林衛,守衛他的人無故擅,顯然是為了韓蟄。

他心中涌起驚慌,當即高聲道:“柴隆”

連喝三聲,才見柴隆緩緩走過來,仍是值守時的裝束,卻未向他應命,只緩步走到韓征前,手按刀柄,沉默不語。

這態度已十分明白。

永昌帝的心幾乎跌倒冰窖里,就見樊衡關上殿門,隔斷他的視線。

整個麟德殿霎時沉悶起來,永昌帝心里咚咚直跳,下意識往后退了兩步,被高長公主輕輕扶住。

皇家金尊玉貴的長公主,向來倨傲驕矜,哪怕此刻察覺勢不對,亦不肯輸了氣勢,厲聲道:“無召擅皇宮,你們這是要跟皇上稟奏該有的樣子”

“長公主息怒。”章公越眾而出,“還請皇上聽完臣等所言,再做定論。”

他說話間,樊衡亦步上前,神冷厲,目鋒銳。

Advertisement

羽林衛被隔絕在外,韓蟄和尚政明目張膽,柴隆不肯護駕,顯然是勢有變。永昌帝旁最信重的陳鰲和鄭玄英都已被迫調往邊塞,如今孤立無援,心驚膽戰之下,整個人都氣勢便迅速萎靡了下去。

章公旋即拱手,徐徐奏稟。

“皇上自登帝位,朝堂之上并無建樹,寵信佞,致田保宦干政,惹得民怨四起,事橫生。偏袒親眷,罔顧法度,致甄家仗勢欺人,京城議如沸。韓相自朝為,錦司法度嚴明,統轄有方,又平定馮璋之、斬除嶺南之患、平范通之叛,功勞無人可及。朝堂外,群臣歸服,百姓擁戴,文韜武略,足堪治國。皇上效堯舜之道,以山川社稷禪于韓相,上應天意,下合民心。陛下可清閑之福,百姓又得英明之主。臣等議定,特來奏請。”

一番話說得沉緩清晰,擲地有聲。

永昌帝大驚失,厲聲道:“你”

長公主亦然變,“章斐為皇妃,養太子,皇上重恩遇,你怎能作此胡言語”

章斐的事是永昌帝迷心竅,將溫婉的兒害那樣,以為,他會

章公垂眸不應,只拱手道:“皇上三思。”

旁邊宋建春隨即道:“天下百姓皆知皇上無人君之德,致禍橫生,百姓屢屢遭難,若非韓相在朝,四方節度使豈肯歸服似馮璋般揭竿而起者,不知多自古以來,興廢盛衰,皆有定數。皇上早作決斷”

話音落,旁的幾位尚書亦附議勸諫,步步

皇帝昏聵,人心不服,朝堂上下對昏君的怒氣積攢已久。六部的事悉數握在韓鏡手里,這兩年亦有韓蟄手,且韓蟄手握錦司,背靠京畿兵權,這回能調河相助,顯然是有楊裕暗里支持。而在南邊,曹震與宋建春甚篤,尚家又與韓家聯姻,形勢之強弱,已是明。

Advertisement

眾人七八舌,勸諫不止,外頭火把熊熊,柴隆和韓征、尚政坐鎮,羽林衛紋

永昌帝驚恐、震怒,卻無濟于事,連高長公主義憤填膺的怒斥都被樊衡厲回。

宮門已然落鎖,外難通消息,永昌帝姐弟倆孤立無援,臉上一分分地褪盡,最終委頓在地,只是不肯松口,將祖宗的江山輕易拱手讓人。

這事難以一蹴而就,韓蟄既已布置得當,便竹。

當晚在麟德殿逗留至深夜,留羽林衛嚴守宮廷,樊衡留在殿照應,旁人暫退至南衙,留永昌帝權衡利弊。

次日宮森嚴,又逢休沐,外頭水波不起。

宮廷之,永昌帝姐弟倆形同,莫說向外傳遞消息,連太子的面也沒能見到。

漫長的暗夜,漫長的白日,永昌帝被困在殿中,漸而絕。形勢已然分明,垂死掙扎卻無濟于事,待韓蟄再度宮時,正當盛年卻早已氣虛弱的皇帝神萎靡,姿態頹然,癱坐在龍椅上,臉上一片死灰。

殿君臣相對,高長公主被關在側間,樊衡在旁待命。

皇家人丁凋落,姐弟倆皆被困在此,更難有回天之力。

永昌帝眼底有濃濃的淤青,“若朕禪讓,你將如何置太子”

“臣曾奉命任太子傅,若皇上愿禪讓帝位,不起風波,臣便不會傷他半分。”

“若朕不愿意呢”

韓蟄默然不應,只盯著地上冰冷的金磚,姿態冷

“朕明白了”永昌帝疲憊地笑了笑,自嘲一般。

其實早該看明白,韓蟄當年會拔劍指著他鼻子,會在朝堂上步步,便是不太將他這皇帝放在眼里。然而他這皇帝生來庸碌,能穩居帝位,不過仗著皇家脈、群臣扶持和軍守護,甚至朝堂政事,他也需仰賴韓家,飲鴆止般,養虎為患。

Advertisement

如今軍叛變,群臣反目,他還能剩下什麼

永昌帝抬起頭,眼睛里布滿,“朕禪讓后,朕的兒子,絕不能有半點閃失”

“太子年無知,臣何必傷他。”

“好。”永昌帝扶著桌案站起來,子搖搖晃晃的,“朕下詔,禪讓帝位。”

皇帝禪讓的詔書頒布,哪怕朝堂上下各有猜測,仍是一片嘩然。

章素帶頭呼應,盛贊皇帝圣明,百姓得遇明主,六部尚書亦然,旋即,跟韓家有過的、看得清形勢的紛紛附和,連史臺的諫們都沒異議。縱然有幾位忠于皇家正統的老臣、跟韓家不對付的員或明或暗地反對,卻如逆著風浪前行的孤舟,被迅速吞沒。

韓蟄自然要謙辭,不敢立時禪。

但皇帝的態度畢竟是擺明了,駐守京畿的楊家率先上表,恭請韓蟄禪,河楊裕隨其后,江曹震、西川尚家、河陳陵并無稱霸的本事,且都見識過韓蟄的手段和本事,權衡過后,皆上表歸服。

剩下元氣大傷的山南蔡家和遠在最南邊的嶺南陳鰲,已不足畏懼。

永昌帝拿到奏表,更覺絕,只能執意禪讓。

韓蟄幾番謙辭后,順應名義禪。

旋即商議禪未的事,議定由禮部籌備建禪壇,當著朝堂重臣和公侯百姓的面,由永昌帝親捧璽綬,將天下禪讓于韓蟄。再于元日舉辦登基之典,擁韓蟄登上帝位。

從臘月初到正月初一的這陣子,朝政的事和天下兵馬之調令,仍由韓蟄執掌。

永昌帝則遷居北宮,太子遷出東宮,將皇宮各正殿樓閣騰出來,由工部稍加修繕,迎新帝主。

這些事一件件安排下去,韓蟄禪登基,已了板上釘釘的事。

朝堂易主,氣象為之一新,群臣恭賀中,唯有一人例外甄嗣宗。

甄家的氣數,在年初那沸沸揚揚的案子里耗得一干二凈,如今能撐著門面,不過是仗著永昌帝一仁慈之念,仗著跟太子的半點脈牽系而已。

中書令的位子空了一年,永昌帝數次提議恢復甄嗣宗相位之事,皆被韓鏡攪擾,如今甄嗣宗賦閑在家,早已不復昔日相爺儒雅之態。

在聽聞韓蟄禪的消息時,甚至破口大罵韓家祖孫倆狼子野心,說了許多不堪耳的話。這些言辭雖無損于韓家大局,傳到旁人耳朵里,終究不好聽,尤其他常請昔日太子的擁躉老臣過府敘話,言辭間對新君諸多不滿。

凡此種種,悉數傳到了韓鏡耳中。

他為朝堂的事心了大半輩子,公事私事上都有失有得,卻也算費盡心機。

如今韓蟄大局已定,韓蟄的事不會再起波瀾,韓鏡繃了許多年的那弦一松,整個人的神氣便大不如前。朝政的事多給韓蟄,越過尚書令的相位,由韓蟄直接跟六部尚書商議。

韓鏡則多半在府休養,大半時間都在慶遠堂獨坐。

這輩子為朝政忙碌,甚能閑下來回顧瑣事,而今心愿達,他再無掛礙,對著發妻舊和唐解憂昔日用過的東西,回思舊事,日益沉溺。他的肝氣本就不旺,連著多年氣悶積郁,更是傷損得厲害,獨自枯坐得久了,意志漸而消沉。

哪怕韓墨和韓蟄時常來探,也未能令他開懷多

像是日傾西山,沒了預想中的霞映襯,反而顯得凄涼孤單。

韓鏡知道不該再手韓蟄的事,卻也不甘就此沉寂。

在聽到甄家種種消息后,沉思了半晌,而后乘一頂小轎,往甄府拜訪。

甄家門庭冷落,里頭倒設了小小宴席,甄嗣宗居中而坐,周圍數位老臣,都是昔日故,跟韓家不太對付,卻又希冀攀著太子的高枝飛黃騰達的府里都有些地位,卻難以左右朝政,算是最后一波不服韓蟄的固執老臣。

見韓鏡貿然前來,俱覺意外,卻仍礙著面皮,像請座。

韓鏡端然坐下,一杯熱茶飲盡,侃侃而談,卻最終變激烈爭辯。

韓鏡回返照般神矍鑠,力挫同僚,如很多年前初掌朝政時,有叱咤風云之態。

當日后晌,韓鏡乘小轎回府,甄嗣宗請郎中急診,余下幾位老臣灰溜溜地各自回府,再沒敢多議論韓蟄半個字。

朝堂上最后一點反對聲就此沉寂。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