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眾多研究員并不知道陳念的份,也不知道他能做到什麼,但最早那批參與評估的專家、尤其是雷剛和陳果,卻能到陳念的潛力。
在看到他舉起手的那一瞬間,雷剛立刻明白,這個已經給他帶來了巨大驚喜的年,也許又有了更大的突破。
“各位,先靜一靜。”
“你們大家的意見我都已經聽到了,目前總結下來,無非就是兩種聲音。”
“第一種,認為我們要務實、腳踏實地,先吃一個方面的容。”
“第二種,認為我們應該敢想敢干,去挑戰一個能徹底改變現狀的目標。”
“在我看來,這兩種建議都沒有錯,都是基于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狀況做出的理判斷。”
“但是,從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于第二種意見。”
“為什麼?因為我們已經造出了Ti-6Al-4V鈦鋁合金材料。”
“在兩周之前,這種輕質、堅韌、耐高溫的材料還是我們可而不可及的目標,但是現在,我可以拍著脯告訴各位,在未來的短期,我們可以實現這種材料的量產!”
“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而做出這個突破的人----人們,他們告訴我,他們還能有更多的突破!”
“其中,就包括單晶鎳鐵合金,AlloyC阻燃鈦合金,陶瓷基復合TBC,以及樹脂基外涵道涂層。”
“當然,一個項目的立項不應該基于什麼拍脯做出的保證,但是,我認為,我們至應該嘗試一下,給他們一個機會,也給我們601所一個機會。”
“這也許會造一定的資源消耗,但這種消耗是在可接范圍之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對二十二號項目進行升級,擴大項目邊界,把造出飛機,當我們的主要目標!”
話音落下,會議室里響起一片好聲。
“好!就得有這樣的心氣!連想都不敢想,那還干個屁啊!”
“對啊!我們都窩窩囊囊多年了,也該放開手腳做點事了!”
“說的是!他嗎的,就吹個風、造個模型有什麼意思?到頭來也就是給系統貢獻了點機時而已,要干就往大了干!”
“不就是造發機嗎?說的好像國佬的發機有多神一樣,原理大家都懂,大不了一個一個問題地解決過去嘛。”
“我也是這麼想的,哪怕花個十年呢?十年名留青史,總比一兩年拿個全是水分的果混職稱好!”
.......
當然,除了這些樂觀派,也有理智派對此表現出了疑慮。
尤其是在雷剛宣布了項目預算之后。
一期投,兩億。
全周期預計投,五十億。
什麼大手筆?
敢上面就是奔著造飛機來的?
但是要做出這樣的決定,靠手里那點東西還不夠吧?
難道是從哪個犄角旮旯的研究所里,竄出來了一支超強的材料學團隊?
或者是606所那邊有重大突破?
又或者是潛伏在國的那些地下工作者,突然有了什麼驚人的進展......
可無論哪一種可能,想想都覺得有點不切實際。
一片嘈雜的議論聲中,陸嚴開口問道:
“雷總,這項目那麼大的手筆,我們到底有沒有把握?”
“咱們不能就憑一腔熱來搞研發吧?606所那邊是什麼意見?航發的問題他們能解決嗎?”
“我們說設計,要是最終發機推不飛機,那不就白玩了?”
“現在ws-10進展很不順利,明年能不能過考核都是個問題,咱們不會是把希寄托在這玩意兒上吧?”
雷剛搖了搖頭,回答道:
“渦扇15不是我們的目標方案,我們的目標是F119-PW-100。”
“開什麼玩笑?”
話音落下,所有人都愣在了原地。
哪怕是最樂觀的趙穗,也愕然地看向雷剛,眼神中全是難以置信。
F119發機,當今世界上最強的小涵道比渦扇發機,最大推力19.5噸,推重比11.5,凈重僅1300公斤。
從六年前上機首飛開始,這臺發機的傳說始終流傳在世界各地的航發研究機構中。
無數道目盯著他,無數人嘗試著去破解它的奧,但其復雜的設計原理、超高的加工度、以及獨一無二的制造材料,都讓眾多研究人員而卻步。
相比起來,研發時長已經超過10年的渦扇10在它的面前就像是落后了一個時代的產!
畢竟,在計劃中,渦扇10的最大推力僅13噸,推重比也只有7.8。
雖然數字上看差異并不大,可換算實際能,卻連F119的一半都達不到。
而這,已經是華夏航發工業最高水平的代表。
在這種況下,雷剛到底是哪里來的信心,居然說目標是F119?ωWW.166xs.cc
陸嚴滿臉疑,他目一瞬不瞬地看著雷剛,等待著他的回答。
而雷剛則是清了清嗓子,展開了桌上那一張幾乎已經被他的汗水浸的文檔。
他舉起文檔說道:
“大家剛才也提到了,其實F119的設計原理并沒有什麼出奇的。”
“真正阻礙我們把它‘造出來’的,是工藝,是材料。”
“解決了這些問題,發機的問題不說迎刃而解,至難度也會往下降一大截。”
“而現在,我手里拿著的東西,就正好可以解決其中一個問題。”
“渦扇葉片的問題。”
渦扇葉片?
陸嚴皺起了眉頭。
這的確是航發中最重要的問題,也是難度最大的問題之一。
它的難度高到俄羅斯都沒法解決,最后使用的是多轉子結構來彌補力不足的缺點。
如果能解決這個問題,那似乎真的就像雷剛說的一樣,航發的核心問題至能減一半。
可是要怎麼解決?
空心葉片?打孔葉片?TBC涂層?
總不至于是葉片材料吧........這玩意兒的難度可不一般啊.......
然而,就在他的腦子里閃過這個想法的瞬間,雷剛的聲音也同時響起:
“這是一份單晶鎳基耐高溫合金的工業制法手冊。”
“我們已經請中院材料所的專家試驗過,能可靠。”
會場一片寂靜,所有人都陷了短暫的死機中。
沒有人會懷疑這個突破的重大意義,他們只是不知道應該要以什麼樣的態度去應對。
雷剛環視一周,最終把視線落在了陳念的上。
隨后,他開口說道:
“各位,從今天起,從二十二號項目開始,一個全新的時代,要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