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星雲小說 軍事歷史 混在東漢末 第13章 鮮卑檀石槐

《混在東漢末》 第13章 鮮卑檀石槐

一提到胡人,公孫瓚剛纔的溫和忽然便不見了,他怒形於,揮舞著手臂,幾乎要破口大罵:“這些胡狗,天生蠻夷,不識禮義忠信,便是對他們再好,也是白費功夫。這些年不僅是鮮卑人年年侵,便是得了我大漢無數賑濟的烏桓人也不是好東西,一有機會便來劫掠,或是自行,或是與鮮卑人一道,實在是可惡之極,不殺不足以解心中怒氣……”

不僅盧敏詫異不己,就連劉備和劉修都有些詫異。公孫瓚在這之前給他們的印象很不錯,雖然有些傲氣,但總來說還是知禮的,人又長得漂亮,是個俊朗如玉的年輕人,怎麼一提到胡人就這麼大的火氣,憤怒得象頭被人踢了要害部位的公牛?

公孫瓚雖然一提到胡人就憤怒,但是他不僅僅是憤怒而己,很快就讓人領教了他的能力。他向盧敏細述了這十年來鮮卑人、烏桓人歷次侵遼西的況,包括他們的進攻方向、兵力分配,都是些什麼人帶兵,各人的帶兵風格有什麼變化,遼西每次有什麼損失,都說得清清楚楚,連幾年前的事都如在眼前,好象他眼前有一本帳似的。

劉修等人幾乎是瞠目結舌,對公孫瓚的印象大有改觀,盧敏的目出了讚賞之,劉備則近乎崇拜,劉修也慨不己。他原本覺得公孫瓚是不的武夫,不過趁著世賭了一把,現在看來,公孫瓚不僅是能帶兵打仗,文的方面也有一套,就算是在太平盛世,以他的能力做一任太守也應該不問題。

Advertisement

見害死人啊。劉修第一次覺到自己有些上了不求甚解的當,慶幸自己沒有和公孫瓚惡。

盧敏細細的聽了,最後又問道:“伯珪,在你看來,這鮮卑人如此氣焰,究竟是什麼原因?”

公孫瓚口而出:“還不是那些讀書讀傻了的書生害的。”話一出口,他就後悔了,有些尷尬的看著盧敏,掩飾的咳嗽了兩聲,低下了頭。

盧敏不以爲然的笑笑,輕聲解釋道:“你對朝庭的安之策有看法?”

“嗯。”公孫瓚點點頭,見盧敏沒有生氣,這才鬆了口氣:“這些胡人生野蠻,他們不知道恩這回事,想要靠仁德召他們,我覺得收效甚微。前使匈奴中郎將張君然明對他們那麼好,他們可曾有所收斂?只不過讓他們越發看低了我漢人,更加張狂而己。朝庭派人去和親,卻被那檀石槐辱了一番,當年便率大軍塞,大加鈔掠。依瓚愚見,朝庭的招、通關之策不過是徒耗錢帛,以飼狼罷了,白白讓這些胡狗取了無數的鹽和鐵去,爪牙更鋒利了些。”

他停頓了片刻,又瞟了一眼盧敏道:“此外,這幾年常有避禍之人逃出塞外,據說有一些人爲了自己的私利,還做了鮮卑人的走狗,教他們兵書戰策,告訴他們我漢地的山川河流。有了這些畜生的幫助,鮮卑人更是如魚得水,難以對付。”

劉修愣了一下,心道這大概便是所謂的漢了,原來讀聖賢書的人也照樣做漢啊。他瞟了一眼盧敏,見盧敏眉頭微皺,臉也不太好。過了片刻,盧敏又問道:“你對那個檀石槐有什麼瞭解?”

Advertisement

“瞭解不多,只是道聽途說的一些消息而己,而且大多浮誇不實。”公孫瓚搖搖頭,有些不屑的說道:“胡狗不知天高地厚,不過出了一個略有才的人,便添上無數的虛妄之詞,把他誇上了天去,其實以我看來,他最多也就是個當初冒頓、伊稚邪一類的人,在蠻夷中還算個人才罷了,真要面對我漢人的英雄如衛霍之輩,他也只有風而逃的份。”

公孫瓚隨即說了一些有關這個鮮卑大王檀石槐的事。此人是個說不清來路的野種,他父親投鹿侯,在匈奴人中做僱傭軍三年,回去之後發現自己的老婆生了個不知來歷的兒子,當然是暴跳如雷,就把他給扔了。這小子長到十四五之前一直在放牛放羊,有一次來了一夥馬賊,把他的牛羊全搶走了,這小子一氣之下,居然追上去將這些馬賊全殺了,他老子投鹿侯聽了大爲驚異,總算認了他。

沒過多久,投鹿侯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檀石槐順理章的繼承了他的人馬,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五六年間就收服了十幾個大小部落,做了大王,更在離漢境不到二百里的彈汗山立了王庭,明目張膽的和漢人做對。朝庭不勝其擾,不知道哪個傢伙出了個餿主意,又重提和親之策,要嫁一個公主給檀石槐,希他能安穩一點,不要年年生事,結果檀石槐把使者辱了一頓,反倒搶得更厲害了。

更讓人生氣的是,強大的漢朝都向他低頭,給他帶來了更大的名聲,不僅鮮卑人越來越多的聚攏在他的帳下,就連匈奴人和烏桓人都和他眉來眼去,暗中通。檀石槐勢力更大了,越發不可一世,這些年幾乎是一年不空,一到冬天就來,而且兵分幾路,讓人防不勝防。他還把北方遼闊的草原分了三部分,從右北平以東到遼東爲東部,右北平以西到上谷爲中部,上谷以西爲西部,分別立了一個大王,全部歸他統屬。

Advertisement

盧敏眉頭越發皺得了,他雖然是涿郡人,但很早就跟著父親盧植在外地爲,只知道這些年鮮卑人勢大,卻沒想到事態這麼嚴重。對於公孫瓚十分憤概的讀書人出塞幫助鮮卑人的事,他也有所耳聞,但其中有些原因他不想對公孫瓚說。

武皇帝中興以來,標榜名節,鼓勵道德,以經取士,讀書人揚眉吐氣,但是好景不長,從章帝以後,先是外戚掌權,後來又添了宦,他們之間爭權奪利,把本來最應該治國的讀書人反而到一邊去了。讀書人當然不滿意,抗爭不斷,但說來慚愧,他們雖然讀了一肚子書,這些卻不是外戚和宦的對手,屢屢被打得一敗塗地。這十幾年更是連走黴運,兩次黨錮讓讀書人元氣大傷,那些原本意氣風發的讀書人關的關,死的死,象公孫瓚說的那樣逃出關去的也不在數。

作爲讀書人中的一份子,盧敏雖然對那些橫議朝政,就聚衆生事的讀書人不喜歡,但是總的來說,對這些年讀書人遭到的打擊還是報有同之心的,對那些逃出塞去的讀書人也不會象公孫瓚這樣恨之骨。然而對這些人幫助鮮卑人來侵攏漢境的行爲,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肯表示容忍的。有可原,理不可恕。爲了保命逃到胡地也就罷了,怎麼能反過來幫助胡人殺漢人呢?一想到讀書人中的這些敗類,盧敏就覺得臉上發燒,渾不自在。

話題說得太沉重,幾個人不約而同的陷了沉默,好久也沒有說話。最後還是盧敏先反應過來,對著公孫瓚表示謝,最後留下了劉修。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