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星雲小說 玄幻奇幻 大魏讀書人 第一百零八章:一切真相大白!懷寧王之意,女帝心意,許清宵之意!他來了!

《大魏讀書人》 第一百零八章:一切真相大白!懷寧王之意,女帝心意,許清宵之意!他來了!

(4, 0);

  大魏皇宮。

  養心殿

  帝端坐在龍椅上,而面前,則坐著一個老者。

  趙婉兒不在此地。

  這名老者頭髮雪白,穿著黑,但眼神不渾濁,反而清澈無比。

  他是帝的師父,曾經的太傅,李廣孝,不過如今已經卸職,在外雲遊,而今日帝將他召來,商議一些事

  「老師,懷寧王已經將麒麟兵符送來,可這一切太過於順利了,朕,總覺得有些不對勁。」

  帝的聲音響起,看著面前的老者,如此說道。

  李廣孝微微沉默,過了一會,緩緩開口道。

  「我本以為,陛下得麒麟兵符,需要花費一定代價,卻沒想到,懷寧親王竟如此痛快。」

  「此事,在天下人眼中,懷寧親王看似是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但他絕對不是這種重親之人。」

  「一塊麒麟兵符,對他而言,勝過他十個兒子,而如今各地藩王紛紛來奏,顯然與懷寧親王有關。」 (5,0);

  「若不出意外,過些年他們就要了。」

  李廣孝平靜回答,而這個了,意味深長。

  帝神微微一變,看向自己的老師,不開口道。

  「懷寧王將兵權給我,還能嗎?」

  這般問道。

  「麒麟兵符在陛下手中,青龍兵符也在陛下手中,可白虎,玄武,朱雀三塊兵符還在外面。」

  「各地藩王也擁兵自重,他可以,不過臣猜想,懷寧親王敢將麒麟兵符給陛下,他必有更大的圖謀。」

  「否則的話,他也不敢將兵符出。」

  李廣孝如此說道。

  「那老師認為,最快多長,他就會?」

Advertisement

  帝問道。

  李廣孝沉默,思索了許久後,緩緩開口道。

  「這些年來,我雲遊四方,發現各地藩王勢力越來越大,尤其是陛下登基之後,明面上藩王削兵,可暗中卻不斷的在招兵買馬。」

  「所以臣認為,快則三年,慢則五年。」

  「而若是有天賜良機,只怕隨時會。」 (5,0);

  李廣孝做出判斷,三到五年之,如果大魏出現什麼問題,估計立刻就了。

  「三年嗎?」

  帝皺眉。

  三年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或許一眨眼的功夫,就已經到了。

  「那請問老師,朕,該怎麼做?」

  帝繼續問道。

  後者搖了搖頭,長長嘆了口氣道。

  「今日,大魏之局勢,自立國以來,最為艱難,先帝七次北伐,耗空了大魏的國庫,那些藩王也乘機斂財無數,如今國庫接近空虛。」

  「而百廢待興,朝堂之上,又要喊著繼續北伐,可一旦北伐,必顯。」

  「到時天下又是生靈塗炭,興亡皆苦百姓,老臣這些年來一直在思緒,但老臣已經老了,實在是想不出辦法,但卻可以給陛下指出三條明路。」

  李廣孝顯得十分認真。

  他雲遊四方,不僅僅是雲遊,而是看一看大魏現在的山河到底怎樣。

  書卷說的再好,也不如親自看看。

  書卷說的再慘,也不如親自看看。 (5,0);

  他看到了,更加想不到解決方案,但他能為帝指出三條明路,讓帝明白現在大魏的困境在何

  「請老師指教,朕,洗耳恭聽。」

  帝認真道。

  「當今大魏之禍,無非有三。」

  「其一,百姓民生,先帝七次北伐,國庫空虛,百姓不說食不果腹,但至依舊有許多百姓依舊吃不飽,大魏百廢待興,這是大魏之基,重中之重,需要儘快解決,當百姓可以果腹之時,即便有人造反,也不會引來民怨民怒,甚至百姓也會反抗,不願再過戰生活,也不想再一次食不果腹。」

Advertisement

  李廣孝指出第一點,也是極為關鍵的一點,這是最重要的事

  有人造反,這個很難防止,但只要民意不變,民心不,這些造反之人,就很難功,甚至百姓若是過上了好日子,他們自己會去阻止,因為他們再也不想戰,再也不想肚子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對於如今的大魏來說,這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

  帝認真聽著。

  「其二,藩王之,各地藩王如今蠢蠢,皆因先帝登基不正,同時私下也不認同陛下之正統,藩王之,即便這十年不顯,可早晚他們會亮出獠牙,甚至一旦大魏遇到任何危機,他們便會乘虛而,故藩王之,需要解決。」 (5,0);

  「不過眼下暫時不需要擔憂,畢竟這些藩王也在耗,只是早晚會討論出一個結果。」

  李廣孝繼續說道。

  這是第二個禍,天下的藩王太多了,其原因並非是武帝造,而是兩任帝王造,文治帝選武帝為皇,卻擔心其他兒子不服,最終將其去就藩,而武帝上任之後,並沒有選擇打這些藩王,因為他要北伐,江山必須要穩固,故此反倒是讓這些藩王變得更強,擁有更多權勢。

  若北伐功,這些藩王也不敢造次,甚至會老老實實來兵符,可偏偏北伐越到後面越不行,甚至若武帝第三次之後就不去北伐了,那還好說,可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北伐,完全是沒有任何意義。

  武帝回朝,又殺諸多臣子,沒有心思去管藩王,導致藩王勢力極快崛起,的確擁有造反之力。

  現在,帝登基,他們就更加不服了,曾經就不服氣為什麼是武帝登基,要不是靖城之恥,他們早就造反了,可現在一個人當皇帝,這幫藩王服不服?

Advertisement

  表面上是服氣,可背地裡呢?恨不得取而代之。

  只是藩王之間也有鬥爭,所以他們也要自我平衡,是誰當皇帝也要鬥爭幾年,最終確定人選,然後再發兵造反。 (5,0);

  要不然的話,只怕武帝一死,這些藩王就開始造反了。

  藩王之帝知曉,但想要除,或者是說都很難。

  所以帝沒有說話,而是繼續聆聽自己老師說第三個問題。

  「其三,北伐之爭,北伐之爭影響太大,一旦陛下開口,確定北伐也好,否決北伐也好,對大魏來說,都極為危險,若確定北伐,一旦發兵,藩王勢必造反,有耐心點,等北伐失敗,直接造反,若無耐心,當日造反,只怕討伐昭文他們都寫好了,可若不北伐,朝中武人人自危,這些藩王只怕會第一時間謀,拉攏朝中武,直取京城都有可能。」

  這是李廣孝第三個問題。

  「而且老臣認為,北伐之爭,或許就是藩王在等的契機,所以陛下無論如何,先不要去此事,但也不可能完全不,時而提起,時而避談,穩住各地藩王。」

  李廣孝提出一個想法。

  實際上他說的三個問題,匯聚一句話便是,有人要造反。

  這幫人造反,其原因就是一點,一個人當不了皇帝,你爹也有些名不正言不順,這皇位本就是他們的,所以他們要造反。

  但藩王們面臨三個問題,第一個誰當皇帝?第二個什麼時候造反?第三個如何能更好的造反。 (5,0);

  所以一旦藩王解決這三個問題,就會毫不猶豫直接造反。

  而誰當皇帝這個點,想來會有部署,早晚會定下一個,至於什麼時候造反,看的就是自己什麼時候犯錯,就好比北伐之爭,不管自己如何抉擇,對各地藩王來說,都是天賜良緣。

Advertisement

  同意北伐,那就直接出手,說百姓現在都的吃不飽飯了,你還想著打仗?你本就不配當皇帝,我來。

  不同意北伐,那就謀這些武,皇帝都不北伐了,你們這幫武肯定要倒霉了,不如投靠我,到時候我當皇帝,重重用你們,如何?

  前者危害更大,但後者也不能忽視。

  而如何能更好的造反,也很簡單,大魏越來越多百姓吃不飽飯的時候,那麼這就是最好時機。

  眼下的大魏。

  看似穩固,可患無窮。

  一旦興兵,到時候就是真正的死傷無數了,不知道多無辜百姓會被牽連其中,到時候死的就不是百萬那麼簡單了,而是幾千萬,甚至是萬萬。

  說是生靈塗炭,也不足為過。

  如若是對外戰爭,為的是利益,一切好說,可鬥是什麼?就是互相殘殺。 (5,0);

  「朕,明白了,多謝老師指點。」

  帝點了點頭,明白現在的況了,北伐之爭,是各地藩王看中的東西,自己不能抉擇,一旦抉擇,無論如何選,都是錯誤的。

  但也不能不提,要時不時提起,拖延藩王的時間,讓他們以為馬上北伐之爭就要定了。

  這樣他們就願意等,等國力撤出,或者等武抱怨,無論是怎樣的結果,對他們來說都是有利。

  也就在此時,李廣孝的聲音繼續響起。

  「陛下,老臣今日剛來京城,便聽聞朝中出了一位大才,做許清宵,許守仁,此人,陛下覺得如何?」

  李廣孝緩緩問道。

  提到許清宵,帝眼神中出一抹讚許之,面對自己的老師,不會藏太多緒。

  「此人,大才。」

  「若以文采,為萬古。」

  帝緩緩開口,用兩個字來形容許清宵。

  文采上面,許清宵說是萬古大才一點都沒錯。

  「萬古大才嗎?」

  「大魏新朝,竟然迎來這麼一位大才,也是極好。」 (5,0);

  李廣孝笑了笑,不過很快他繼續開口。

  「怒斬郡王,許清宵當真有兵家,只是他過於衝,好在的是沒有影響大局,如今各地藩王奏章來報,陛下打算如何置?」

  李廣孝繼續問道。

  「許清宵之才,可以重用。」

  「不過,朕想要磨礪他一番,他為天下百姓,為平丘府百萬無辜之人冤,擔的起大任,只是他並不知道大魏如今面臨著什麼。」

  「或,在百姓眼中,朕,有些無,為取兵權,無視百萬無辜百姓之生死,可朕,不會忘記此事,但朕更加需知的是,為當世百姓而爭。」

  「許清宵怒髮衝冠,斬了郡王,朕不怪他,但,朕希他能夠明白一些道理,先關他幾日,讓他好好反省一二。」

  帝開口,說出自己的心聲。

  許清宵怒斬郡王,的確快意,也想殺懷平郡王,為百姓主持公道,可有時候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解決。

  如果麒麟兵符沒有到手,大魏的危險就更大了一些,一旦懷寧親王撕破臉皮,直接造反,到時候又要死多百姓?

  死去的已經死去,可以緬懷,永不忘記,公道早晚會來。 (5,0);

  但活著的百姓更加重要,就好像北伐之爭一般,北方蠻夷殺到靖城,千萬百姓化作泥,多子慘遭侮辱?多百姓死於非命?

  恨嗎?舉國上下都恨。

  可真要不計代價去復仇,到頭來興亡皆百姓。

  所以帝讓許清宵到此為止,並不是不幫許清宵,反倒是幫許清宵,才會讓許清宵就此罷休,否則真若不幫,許清宵那一日就已經死了。

  扣押天牢,是明面上的事,他犯錯了,必須要懲,不然別人犯錯不行,他犯錯就可以,本說不過去。

  李廣孝聽完帝這番話,頓時明白帝的想法了,很看重許清宵,否則的話不會如此誇讚,也不會這般耐著子。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