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楹不知如何安崔珣,只能看著崔珣又尋來察事廳武侯,讓他們去保護阿蠻的安全,一切安排妥帖后,他才看向李楹,抿了抿,輕聲說道:“到底是云廷的妹妹,我不能不管。”
李楹微微嘆了口氣,不再于這個問題和崔珣談論,就算說阿蠻做的不對,崔珣也不會高興,于是轉移話題,問道:“阿蠻,怎麼會變逃奴?不是跟著沈闕流放去嶺南了嗎?”
“不知道。”崔珣道:“但,我想很快,我們就知道了。”
崔珣說的很快,的確是這樣,因為阿蠻一出崔府,就徑直去了大明宮,玄武門外,設立了一塊赤肺石,還有一面登聞鼓。
站在肺石上,敲響三下登聞鼓,就可以將冤屈由左右監門衛上達天聽。
當晚大明宮,已經歇息的太后和圣人便聽到登聞鼓一聲一聲,被用盡全力敲響,鼓聲中,仿佛包含了無盡憤怒和絕。
五品以上員,也都被金吾衛從各自府中請出,或騎馬,或乘車,急急趕到了大明宮。
巍峨紫宸殿中,巨大青銅龍形燭臺將殿中照映的如同白日,隆興帝端坐于龍椅之上,太后則設了珠簾,崔珣也站立在殿下,聽著左右監門衛稟報:“那子名盛阿蠻,是沈國公沈闕之妾,本隨沈闕流放去了嶺南,但此次從嶺南千里奔逃回長安,敲響登聞鼓,乃是為了狀告的夫婿沈闕,要告沈闕,殺害的兄長,天威軍虞侯盛云廷。”
監門衛此言一出,滿座皆驚,除了妾告夫這種奇事外,更震驚的,乃是盛阿蠻狀告的對象,居然是沈國公沈闕。
沈闕被流放到了嶺南,剛開始的確生活困苦,但自從一月前圣人派遣特使,前去嶺南看沈闕,嶺南的吏便知曉,沈闕并沒有完全失去圣心,說到底,這位被流放的沈國公畢竟是太后的外甥,圣人的表兄,和圣人脈相連,所以嶺南吏前倨后恭,仆從和金銀如流水般一批批往沈闕住所送,沈闕日子終于好過了很多。
這些事,紫宸殿的員皆都知曉,但所有人都睜只眼閉只眼,沈闕已經是一條落水狗了,再打落水狗有什麼意義呢,更何況,打狗還要看主人。
眾人本以為,沈闕被流放個七八載,就會被召回長安,但誰也沒能料到,沈闕的妾室,居然千里奔逃回長安狀告他。
尚書左仆盧裕民首先皺了皺眉:“這個盛阿蠻,之前是個教坊樂姬吧?”
監門衛道:“是。”
“傷風敗俗。”盧裕民道:“敲登聞鼓前,告過縣、州、大理寺了嗎,這些地方不收訴狀,才能敲登聞鼓,越級上訴,按律笞八十。”
“的確應該笞八十。”監門衛面難:“但這笞杖,一時半會,不好行刑。”
“為何?”
監門衛吞吞吐吐:“盛阿蠻,有孕了。”
越級上訴,笞八十,妾告夫,徒兩年,這些敲登聞鼓時,監門衛都一一告知了阿蠻,但阿蠻仍然咬著牙,不顧命敲響了登聞鼓,回想當時的決絕眼神,監門衛也不由佩服起這個烈如火的子。
群臣議論紛紛,阿蠻有孕,那自然是沈闕的骨,孩子還要圣人一聲表叔,如此尊貴,監門衛哪里敢笞八十,若有了閃失,他擔當不起。
有史稟報道:“稟太后,圣人,盛阿蠻作為沈國公的妾室,以妾告夫,臣以為,若傳出去,有傷風化,應將盛阿蠻送回嶺南,由沈國公嚴加看管。”
眾臣紛紛附和,崔頌清略略皺了皺眉,沈闕是盧裕民一黨,他本應趁此機會讓沈闕死無葬之地,但他抬眸看向珠簾后的太后,群臣議論紛紛,可太后始終不發一言,當初沈闕牽涉貓鬼一案,本應死,沒想到靠著沈國夫人死前做的一雙云頭鞋,還是讓沈闕保住了命,太后到底還是顧念姐妹親。
崔頌清尋思片刻,橫豎沈闕已經被流放,而且聽說心氣全消,也形同盧黨的一個廢子了,沒必要為了一個盛阿蠻同時惹惱太后和圣人。
崔頌清冷酷權衡后,就也不發一言,崔黨見狀,于是也贊同將阿蠻送回嶺南,間或有幾個清流史憤憤不平表示應將沈闕鎖拿來長安,但奈何人微言輕,都被隆興帝忽略了。
隆興帝清咳一聲,本想發布敕令,將阿蠻押回嶺南,但見崔珣手執象牙笏板,從群臣中出列,不卑不拱手道:“稟太后,圣人,臣以為,不應將盛阿蠻送回嶺南。”
眾臣齊刷刷看向崔珣,崔珣長而立,如珠玉,但一張口,卻是句句誅心之語:“堯舜之時,就有敢諫之鼓,民有冤屈者,皆可撾鼓上言,自堯舜至今,已有數千年,千年間,歷代宮門皆設登聞鼓,難道在大周,這登聞鼓,就形同虛設嗎?”
他話音剛落,盧黨一大臣就駁斥道:“崔卿,你是與沈闕有私仇,所以才這般說,但在朝堂之上,大家都是臣子,應一心為公,而不是為了私怨借題發揮。”
崔珣不由冷笑一聲,他環顧朝堂,看著一張張道貌岸然的臉,只覺可笑至極,這里面的每個人,除了方才那幾個清流,哪一個是一心為公了?又有哪一個,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暗中盤算?
一個個扯什麼妾不該告夫,又有誰,關心阿蠻被刀砍死的兄長盛云廷?
他著方才駁斥他的大臣,徐徐道:“江司業,我正是一心為公,所以才主張不將盛阿蠻送回嶺南,若將其送回,天下人都會知道,大周的登聞鼓,就是一個名存實亡之,敢問江司業,你是想讓百姓寒心,還是想讓番邦恥笑圣人不但不如堯舜,還不如歷代先主?”
小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