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星雲小說 穿越時空 回到明朝當王爺 435 是福不是禍

《回到明朝當王爺》 435 是福不是禍

銅錢在桌上停了下來,張符寶趴在桌前,聚會神地看了半晌,鄭重地點了點頭,自言自語道:“我就說嘛,得了《悟真訣》,我就得了修練仙、得證大道的仙緣,怎麼還會嫁人呢?

從這卦相上看,我若嫁給了他,必有之災,此乃大不吉,說明我和他是一定沒有緣份的,放心啦,這下可算是放心啦,呵呵,我選擇修仙之路,看來是沒錯的了。”

背后重重地一哼,一個男人聲音道:“仙,我看你快魔癥了。”

張符寶嚇了一跳,一聲,跳起來扭頭一看,不由嗔道:“哥哥,你走路怎麼跟個鬼似的,一點聲音都沒有,要嚇死人啊?”

張天師鼻子,很無辜地道:“沒聲音?我走路的聲音重的快趕上牛了,還特意敲了敲門框,誰知道你這麼神啊?你又在研究那本不知傳自何人的旁門左道功法?”

“什麼旁門左道呀,這是悟道仙的上乘功法”,張符寶不服氣地道。

張天師嗤之以鼻:“你這丫頭真是了魔道了,龍虎山、茅山、閣皂山三山符箓并立,以我龍虎山之首。如果被人知道我張天師的妹子如此虔信丹鼎派的功法,豈不讓天下人笑話?”

原來,道家修真有“三宗五”之說,含雙修、命雙修、佛道雙修三大法門,龍虎山是符箓派的代表,雖然也注重煉金丹,外用符箓,但是畢竟有所側重,認為修練道家符箓法,才是得證大道的不二法門。

而丹鼎派卻更重視修練丹,認為修練丹、育元嬰,方是羽化飛仙的本,這一派中又分清修、雙修二派。

不同的道派自然對于自已祖師爺傳下的本事奉為正宗,而視他人為歪門邪道,尤其是雙修派,就是同為丹鼎派的清修一派對他們也是有些岐視的。

Advertisement

張符寶在山中閑逛,無意中發現一個數百年前的古有玉碟真經一部。當然不會瞞著哥哥,這玉碟還是小天師幫中取出來的,張天師隨意翻了翻這部道典,卻見里邊所載修仙道法走的是丹鼎派的路數。

張天師是符箓派一脈相傳的宗師,對此自然有所排斥,所以便棄之不顧了。不料張符寶卻視若至寶,本來就對學習畫符到苦惱的很,卻對丹修行功法十分有興趣,竟然一心一意想學習真經,修練仙。

哥哥潑冷水,張符寶倒也不惱,臉上掛著甜無邪的笑容道:“哥哥不信就算了,我卻覺得這部寶典博大深之至呢,呵呵,那你就等著妹妹羽化仙,再來點化你吧”。

張符寶材纖細修長,氣質清新雋永,一笑時,一雙大大的眼睛,兩個深深的酒窩,十分的惹人憐。張天師掌管龍虎山上的一切,地位極是尊崇,唯獨拿這個妹妹毫無辦法,只得無奈地搖了搖頭。

張符寶問道:“哥哥來找我有什麼事麼?”

“喔,沒什麼,我正要去上清宮,順便看看你”,張天師隨口簽道。

“去吧去吧,我也回房修練去了”,張符寶打開玉碟,一邊向室丹房走去,一邊輕聲道:“夫煉金還丹者,則難遇易,須要,深達造化,方能追二氣于黃道,會三于元宮,攢簇五行,和合四象,龍虎嘯,夫唱婦隨。”

“嗯,玉鼎湯煎,金爐火熾,始得玄珠象,太乙歸真。都來片餉工夫,永保無窮逸樂.......,嗯,這一段還是不懂,得要細細參詳、細細參詳.......”。

張天師苦笑著搖搖頭,忽地想起方才還聽到一句重要的話,忙興致地追問道:“妹妹等等,你方才卜卦說要嫁誰?難道你已悟爹爹給你批的四字偈語?我那妹夫將是何人啊?”

Advertisement

張符寶停住腳步,給了他一個大大的白眼,說道:“人之命運,因時因勢而化,斷無一不變之理,爹爹當年的批語也不見得一定靈驗的。我剛剛卜了一卦,我和.......那個人是決無可能的,妹妹道心堅定,是決心虔誠修仙啊,親,不要再和我提起”

張天師看著已經徹底陷仙夢魘的寶貝妹妹進了室,無奈地搖頭一嘆道:“故弄玄虛!算了,人不能跟命爭,由去吧,該來的總是要來的。我也不必之過急。”

想到這里,張天師拂了拂袖子揚長而去。

他急著去上清宮同道們商議晉見正德的事,皇帝到了南昌,他為國師怎能不去拜見?

北孔南張,曲阜孔家是從宋朝開始到朝廷追捧,地位才突然變的超然起來的,龍虎山張家也是如此,雖說龍虎山上清宮自東漢年間就建造了,但是是宋元時期到皇帝的青睞,才在道家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箓,經過幾百年發展,龍虎宗躍居領袖,與朝廷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然后現在曲阜孔家仍然圣寵隆盛,龍虎山只在新帝登基時進京晉見過一次。

而且正德皇帝現在對佛教更有興趣,做為道教領袖、龍虎宗的正宗傳人,他不能不居安思危,想辦法擴大自已在朝廷和皇帝心中的影響。

一個傳承千年的門派,絕不是一味只知閉門鉆研學問的人能夠維持下去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尤其是和朝廷的人際關系,小天師肩上的擔子重啊!

**********************************************************************************************

Advertisement

“你們確定嗎?他們真的逃到了金丹山去了?”

楊凌坐在寬敞的馬車里,向車前拱手而立的錦探沉聲問道。

正德的大軍尚未至江西,三廠一衛的探子就已經撒了下去,布一道嚴的偵緝網,探察寧王世子的下落。據悉,寧王世子和幾個親信卷帶了大批金珠玉寶潛逃,本來的路線是直奔武夷山去的,但是朝廷反應迅速,福建方面布下了天羅地網,寧王世子半途改道,就此消失了蹤跡。

“國公爺,小的們人生地不,尤其無人通曉瑤語,所以不敢深瑤區,那里和苗區的生苗、苗一樣,近山外的部落已經接朝廷教化,但是往山里去,許多部落刀耕火種,仍是不開化的蠻人。

而且他們所居住的地方險峻崎嶇,有的地方需要攀援蔓藤才能過去,實在難以探聽詳細消息。不過我們向金丹山下的瑤人打聽,他們幾日前曾親眼見到幾個漢人從此經過,深瑤區,從著打扮來看,應是寧王世子幾人無疑了”。

楊凌點點頭,說道:“好,前方將到鷹潭鎮,大軍先在此駐扎,然后再追索寧王世子下落”。

鷹潭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鎮子,朝廷在此設下一個巡檢司衙門管理地方,他們的巡檢連知府、通判一類的兒也不曾見過,如今朝廷派了大軍來,領兵的居然是一位國公,可把李巡檢忙壞了,生怕有什麼不中意的地方惹的國公不悅。

不過楊凌急于徹底解決寧王判一事早回北方,對于住簡陋、伙食不夠本無心在意,他在鷹潭只歇息了一天,然后就率領一隊兵親往金丹山察看形去了。

又是幾十里的路程,前方路途難行,沒有勘驗明白,是不能把軍隊拉進這進退兩難、供給難輸的險地的。其實寧王世子已經沒有軍隊,只需一個百戶率上些許人馬就能輕易把他擒下,若非他的份重要、而且又深府沒有實際控制的蠻地,本無需堂堂的國公親自出馬。

Advertisement

金丹山下的瑤人,據說自漢魏時代就在此聚居了,山谷中有三個村寨,分別有蔣、何、黃、歐等十余個姓氏,僅從姓氏上看倒與漢人無疑,三座村寨約四千多人,歷經數百上千年,村落始終沒有什麼大變化。

他們是按照姓氏集合聚居的,一個姓氏一個門樓,形緣為主脈的居住格局。這三個村寨呈品字型,四周的高山形一道防外來侵的天然屏障。他們在山與山之間的接口修建了堅實的城門,城樓上有人把守站崗,并設有瞭臺與箭孔。堅固的城門上掛有數百斤重的大鐘,如果有警,眾鐘齊鳴,響徹云霄。

山谷間有限的土地是用來種植莊稼的,瑤寨建在一個個山坡上,一排一排的村屋依山勢逐級而上,往往是前面房子的屋頂與后面房子的地面平齊。臨高遠,瑤寨的后面是一座座連綿不斷的山峰峽谷,谷中群峰突兀,百峰爭雄,仿如千軍萬馬,洶涌而來。

衛的探子站在山坡上指點道:“國公,我們就是在谷中村寨打探到寧王世子下落的,這里幾座山寨對朝廷是很恭順的,但是再往深山里去,那些與外界往不多的瑤人對我們漢人卻沒有什麼好,而且住太過險要,想進去打探消息都難”。

楊凌點點頭,說道:“走吧,去寨子里看看,多了解一些詳再做打算。”

這里雖然也有漢人往來,可是多是一些貨郎,如今來了一支上千人的隊伍,甲鮮明,顯然是朝廷的大軍,引起了瑤寨百姓的關注,楊凌等人剛剛進村,就吸引了許多瑤民圍攏上觀看。

這些瑤民純樸的臉上滿是好奇,對兵倒沒有懼。一進村寨撲面而來就是一陣酒香,瑤寨家家會釀酒,家家都飲酒,這里款待客人沒有茶,從來都是以酒代茶、代水的。

眼簾的是一幢幢低矮的黃泥和石頭壘的房子,杉樹皮做的瓦,古樸的村莊、淳樸的村民和那和善的笑臉,讓這些殺氣沖天的兵也不覺換上了和氣的笑容,收起了刀槍。

一個白發蒼蒼、滿臉皺紋的老人在別人攙扶下走來了,他睜著一雙混濁的老眼,好奇地打量著這群遠方來客。

楊凌由扮作貨郎的探子口中,已經知道這些與漢人往較多的瑤寨實行的是瑤老制,村寨中的首領是由各姓寨民中推舉出來的年長者,他們分別擔任天長公、頭目公、管事頭、掌廟公、燒香公、放水公,負責管理村寨的戰爭、糾紛、緝補人犯、耕田種山等等一切事務。

天長公權力最大,年紀也是最大,眼前這老頭兒十有八九就是這座瑤寨的天長公,楊凌忙上前兩步,謙和地和老人家打招呼,說明自已的份。

老人攏著耳朵,聽扶著他的人大聲地向他喊完了話,咂了牙齒的牙床,咧開笑了,他咕噥了一句,那扶著他的壯年漢子向楊凌和氣地道:“我是寨中的管事頭,天長公說,他六十多年前去過南昌城,還見過漢人的知府老爺呢,聽說你的兒比知府還大?那可真是貴客到了,天長公很高興,要請你到瑤王屋去喝酒”。

管事頭負責瑤寨的戰爭、械斗,向來是由年輕力壯、勇武果敢的人擔任的,這也是諸位長老中最年輕的一位,楊凌笑著點點頭,示意手下的士卒暫且待在村寨口,然后只帶了二十多個侍衛,隨在巍巍的老人后,沿著石階往上走。

楊凌注意到兩側低矮的瑤民住有些正開著門,門旁邊堆著一捆捆的松枝,房間里黑乎乎的,房子大多分兩層,沒有窗子,卻有許多箭孔。偶爾能見到兩戶人家房梁上吊著臘,在風中輕輕搖。看來這里的百姓生活都十分清苦。

瑤王屋由于是用來理公事的地方,所以并不是在太高的地方。寥寥幾級長階上就是一幢較寬大的房屋,前方有一塊空曠的場地,正中是一個牛頭造型的木架子,一長竿上還高高著象征瑤民的黃旗,邊上架著一面由兩端向中間變窄的柱狀長鼓,周圍還固定有一些長條木板凳,這是瑤老們集會商議村寨事務的地方。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