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春燕掠過燒焦的田野。
斐潛帶著人馬,離開了谷城,前往長安。
斐潛沒有和棗衹說全部的原因。
百醫館上報,左慈不行了。
雖然說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態,可問題是左慈之前一直都是以『仙人』姿態出現在普通百姓面前,所以現在左慈一死,也就附帶出了許多的問題……
且不說五方上帝教的掌教之位要傳給誰,還有五方上帝教派的教宗會不會被質疑,甚至讓普通的信徒產生了被欺騙的覺,隨之厭棄?;
五方上帝教,胎於道教,卻與傳統道教並不相同。
除了斐潛自己之外,左慈也是對於為什麼要設立這個教派,一知半解,
所以斐潛必須回去一趟……
宗教,原本都是向善的。
道教也是如此。
而且宗教在華夏早期,還承擔了向民眾百姓普及一些知識的重任。
比如草藥。
要不然史書當中為什麼要記載張仲景?
而在絕大多數偏僻鄉野之中,百姓生病之後找宗教,尤其是在封建早期佛教還未昌盛的時候,大多數都是找牛鼻子老道給點草藥,或是真有些效用,或許是心裡安劑,但是怎麼也會比後世進醫院就要有心理準備一病返貧要好吧?
斐潛設立五方上帝教,就是不僅要讓華夏的宗教系重新構建起比較合理的架構,同時也希宗教能承擔起這原先道教的傳播知識的責任來。;
就像是後世的寓教於樂。
只不過後世米帝將其中一個字換掉,為了寓覺於樂,讓民眾在娛樂當中醉生夢死……
民眾有越多的知識,自然就越不好管理,也就倒著統治階級要做得更好。
否則當民眾拍著桌子說你個地方法規能不能大於憲法的時候,連回答都不知道要怎麼說,多尷尬啊?
斐潛這麼做,也應該是開創了歷史了……
斐潛是這麼覺得的。
他要開民智,而不是換一批『承包商』。
在絕大多數的封建王朝戰爭當中,占領城池,接鄉紳的跪拜,然後將帝國的賦稅權轉移給這些地方承包商,似乎已經為了從漢代開始,直至千年後的傳承。
在國的,做……;
在國外的,一般都稱之為買辦,幫辦。
所以,斐潛要依舊沿著這條路走麼?
征服者,應該留下一些什麼作為印記?
三宮六院,將種子播撒得宛如中山靖王一般,然後讓後世某個時代的人,自稱是斐帶子,正統·皇親國戚?
幸運的是,秦始皇給華夏的皇帝,開了一個好開頭,即便是他沒得到什麼好結尾。
那麼斐潛想要給當下這個大漢留下一些什麼?
作為後世來人,斐潛險要試一試新的道路。
這就是斐潛的世之道了。
全新的制度,全新的階層,全新的戰爭,全新的技,以及……
全新的政。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知識,尤其是歷史的知識。;
有人說,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
斐潛覺得這話,確實是有一定的道理。
神,深奧,並且真假難辨。
大抵上是孔老先生帶來的弊病,然後由司馬遷給發揚大了。
對於大多數的民眾來說,歷史顯然是令人而卻步、敬而遠之的,暫且不論所用的文字是如何佶屈聱牙,敘述方式如何枯燥乏味,單是那些汗牛充棟、卷帙浩繁的典籍,就足以令人退避三舍、嘆為觀止了。
除非投大量的時間力,否則本難以登堂室。即便偶爾進去了,也不啻於進一座年深日久、幽暗曲折的巨大迷宮。
所以,準確的來說,這玩意不是一般人所能一窺究竟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孔子《春秋》而臣賊子懼』,而不是『平民百姓喜』。
這就給封建王朝的『知識分子』階層,帶來了可以作的空間。;
歷代的封建王朝之中,統治集團和權勢階層之所以熱衷於占有歷史和解釋歷史,其目的便是鉗制思想、牢籠天下,打造一套有利於其統治的價值觀,讓民眾以其是非為是非、以其善惡為善惡。所謂『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其實就是讓歷史服務或屈從於政治權威,在某種主觀目的或權力意志的驅使下,對史實進行刪削、裁剪、修飾、塗抹,甚至於篡改和虛構。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這些歷史知識,肯定就是枯燥乏味的,但是經過宗教的再包裝,就變了百姓喜聞樂見,並且會深刻記憶的了……
炎黃,神農,媧……
玉皇大帝,孫悟空豬八戒……
或許在民眾小時候,並不能完全明白這些名字代表的深刻含義,但是這將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也為華夏民族當中流淌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