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驚了長安城的權貴圈子,人人皆謂李家麒麟兒天生將才,有乃父之風,未來就不可限量。
永徽三年,李治與武氏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取名李弘,被封為代王。同年,武氏終于被封為昭儀,也在這一年,武氏與王皇后的關系漸漸敵對。
永徽六年,經過六年的休養生息,又推行了畝產更高的改良稻種,大唐民間終于漸漸恢復了元氣,當年國庫充盈,各地糧米滿倉,這六年里,大唐邊境基本無戰事,唯有跟高句麗和吐蕃有過幾次小規模的沖突,皆以外方式平息下來。
永徽六年底,李素再次提出新的政見,鼓勵民間商賈興建各種作坊,招募農閑莊戶做工補家用,并且派出使節與諸鄰國相談貿易往來。
此政見遭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老臣們的一致反對,李素從容應對,在李治的暗中支持下,終于強地通過了這條新政,然而,因為此事,長孫無忌與李治和李素的關系也漸漸急轉而下,變得僵冷起來。
從此以后,長孫無忌在朝堂上的態度漸漸強起來,在政事上與李治多次,皇權被臣權步步,李治漸生忌怨,有除權臣之心,李素勸李治忍,謀而后,李治依言。
四年后,顯慶四年,李治對武氏寵日深,無論宮闈還是國事,武氏幫了李治太多,李治在激和利益所趨之下,遂生廢王立武之心,于是召李素問其意見,李素沉思許久,只說了一句,“此為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李治廢后立武之心愈加堅定。
同年朝會上,李治提出廢后,遭到長孫無忌等老臣激烈反對,朝堂一片嘩然,李治與長孫無忌的矛盾終于尖銳到無法調和。
三個月后,李治忽然召李素宮,授予右武衛調兵虎符文書。李素當夜領兵直撲長孫府,將長孫無忌及老小拿大獄,次日朝會,時為尚書省侍中的許敬宗上疏,告長孫無忌勾結朝臣謀反,李治當即下旨削去長孫無忌的職和封邑,全家流徙黔州,長孫無忌以失敗者的姿態黯然退出歷史舞臺。
同年七月,晉國公李素被任為尚書省右仆,終為大唐宰相。
李素上任右仆的第二個月,李治廢王皇后,武氏終于在一片爭議聲中被冊封為皇后。
這一年開始,李素與武氏進合作月期,有了李治和武氏的支持,李素加快了推行各種新政的節奏,天下益,民間藏富,百姓齊頌天子恩德。
因為李素與李治的約定,君臣二人堅持每日在太極宮前跑步,每到大汗淋漓方止,李治的也從未出現過問題,反而龍虎猛,愈發強健。
月期過了六年,龍朔元年(一個喜歡不停換年號的皇帝也是醉了),天下富足,國庫充盈,百姓安泰,朝野贊頌之聲愈大,武氏遂攛掇李治泰山封禪,因為封禪太過勞民傷財,李素宮面君諫止,李治納其諫,武氏卻從此恨上了李素,二人的月期已過。
武氏指使心腹朝臣誣告李素謀反,并羅列諸多證據,李素尚未自辯,武氏便被李治嚴厲訓斥。
第二年春天,朝堂忽然出大案,農學監李義府檢舉農學監丞勾結異國,私自盜賣改良稻種牟利,李治震驚,下旨嚴查,遂引出多年前倭國僧人道昭被害一案,雍州刺史奉旨查緝,發現道昭當年所謂“意外而亡”有諸多疑點,查訪審問當年同批遣唐使后,發現道昭與武氏來往甚,并且道昭生前還留下了許多尚未送出的書信,里面詳細記述了道昭與武氏來往的過程,道昭許諾若武氏能將稻種引倭國,必有重金相謝,以及武氏不滿酬勞甚薄,二人漸生仇怨的過程。
至此,許多被害的證據已不言而明了,一切的證據都指向了武氏。
為大唐皇后,竟然謀殺異國僧人,此案在朝堂引發了驚濤巨浪。
李治亦大為震驚,武氏卻百口莫辯,同年四月,李治下旨,廢黜武皇后,貶掖庭。
李素的新政使大唐愈發富強,國庫積攢了多年的糧草銀錢,從此大唐正式邁盛世。
乾封元年春天,大唐積蓄國力,李治親征高句麗,任李績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李素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并任蘇定方,薛仁貴等人為將,領兵十萬,水陸分兵而擊。
大唐的火在此戰中再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唐軍連克十城,兵臨安市城下,用李素新發明的炸藥包炸開了安市城的城門,守將楊萬春在城破之時自殺,高句麗軍潰逃百里。
同年九月,唐軍前鋒抵達都城平壤,高句麗國主高藏已年邁,城中守軍軍心渙散,國主高藏不得不打開城門投降,高句麗全境被大唐征服,一雪前朝恥辱。
與此同時,大唐西域,諸國因大唐安西都護府的高政策而不滿,乾封四年,西域二十余國組聯軍,扼斷綢之路,進襲安西都護府,時任安西都護府都督的侯君集率軍抗擊,戰之后,擊退了聯軍,侯君集也重傷,李治下旨向西域增兵五萬,同時將侯君集接長安療養,侯君集臨走前舉薦王樁接任都督之位,統領西域唐軍,李治準奏。
因為李素的出現,歷史出現了頗大的偏差,原來的短命皇帝,竟了歷史上難得的長壽皇帝。
五十歲,正是人臣之巔,手握重權的李素忽然上疏告老,這些年因為新政的實施以及對高句麗一戰的功績,他在朝堂和民間的威漸深,聞知李素告老,李治和朝臣大愕然,李治再三挽留懇請,李素卻態度堅決,李治無奈之下,只能同意,并封李素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
七十五歲時,力愈差的李治果斷決定退位,由太子李弘登基繼承皇位,而李治被尊為太上皇。李弘登基后懇請李治將其生母武氏放出掖庭,尊為皇太后,李治答應放出掖庭,卻不準尊武氏為太后,李弘親自登李素的門,請李素代為求。李素答應下來后,以布的份向李治上了一道請尊武氏為皇太后的奏疏,李治猶豫再三,終究看在李素的面子上勉強同意。
走下皇帝的寶座,李治一輕松,當即便來到李素的家中。
這一年,李素已八十歲了,算是難得的高壽之人。而許明珠和東,一生與李素恩到老,為他生下四子三,前幾年二已分別去世,三人從未說過“白頭偕老”之類的麻話,可李素和們卻實實在在做到了。
此時的李素,正躺在院子里曬太,見李治登門,李素巍巍站起,還未行禮卻被李治攔住。
“都是一把老骨頭啦,這些虛禮就不必講究了,別閃了你的腰。”李治哈哈笑道。
李素咳了兩聲,嗓音滄桑老邁:“臣剛才在這棵銀杏樹下睡著了,做了一個夢……”
“你做了什麼夢?”
“臣夢到了千年以后……”李素雙眼渾濁,耷拉著眼皮仿佛隨時都會睡著的樣子:“千年以后,有好多新奇的東西,飛機啊,火箭啊,還有電視啊,手機啊……”
李治笑道:“又在說胡話了,朕看你真是老糊涂了,盡說些聽不懂的話。”
李素笑了笑:“是啊,臣近年腦子越來越糊涂,有時候連自己都不知道說了什麼,閉上眼全是那些不知所謂的東西,睜開眼又是田舍山林……”
“究竟是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這個問題,臣想了很多年了,可總也想不明白。”
李治沒好氣道:“能不能想點有用的?哪怕想想今晚吃什麼都好。”
長長呼出一口氣,李治笑道:“好了,如今朕也不當皇帝了,偌大的江山給弘兒吧,在位五十余年,朕無愧社稷,無愧黎民,或許有一些憾,那又如何呢?每個人的一生或多或都有憾的……”
李治絮絮叨叨的說著,李素在旁邊卻又昏昏睡。
李治不滿地推了推他:“喂,聽到朕說話沒?”
李素懶洋洋地哼了哼:“聽到了聽到了……”
李治笑著問道:“你呢?你有沒有憾?”
李素耷拉著眼皮,角忽然浮起一神的微笑:“臣沒有憾,不過,臣有一個大,這個臣跟任何人都沒說過……”
李治急忙道:“什麼?快告訴朕!”
李素沒說話,眼睛閉上,仿佛又睡著了。
李治不滿地推了推他,李素卻毫無反應。
…………
深夜,剛從掖庭回到后宮的武氏披著一道袍,坐在老君像前默念心經。
當年被再次打掖庭后,武氏終于心灰意冷,于是開始虔誠信道,被李弘接后宮尊為皇太后,也不改信仰,早晚做課。
武氏今年也七十八歲了,人生,大抵便這樣了吧。
匆匆的腳步聲打斷了武氏的誦經,剛登基的長子李弘快步走殿,朝武氏行了一禮,語聲急促道:“母后,剛才接到宮外報喪,晉國公李素……去世了。”
武氏赫然睜開眼,渾濁呆滯的目莫名閃,隨即輕輕嘆了口氣。
半生糾葛,半生恩怨,此刻一齊浮上心頭,武氏百集。
“八十而逝,功德圓滿了。”
李弘出悲痛之:“國朝痛失治世名臣,國殤矣!”
武氏輕嘆道:“陛下好生辦理他的喪事,可賜他陪葬乾陵,還有,厚待他的子孫。”
“這是自然的,母后放心,李家一門皆是忠節之臣,朕不會虧待他們。”
見武氏似乎沒有別的話說,李弘于是向行禮告退。
快走到殿門外時,武氏忽然住了他。
“陛下,大唐立國至今,功勞之者,無人出其右,他……是今世的一段傳奇,我想給李素立一座碑。”
李弘點頭:“李素功高,立碑不為過。母后,碑文上寫什麼?”
武氏背對著他,眼眶發紅,語氣卻如常道:“一個字都不必寫,只立空碑。這座碑算是我私人給他立的,我想對他說的話,都在心里,后人不必知道。”
全書完。
謝朋友們三年來的不離不棄,最后一字落筆,忽覺自己仿佛也做了一場千年大夢,個中滋味,難以言表。
待我策馬奔騰幾天,再奉上完本言。
一朝穿越,成為傀儡皇帝。大宦官劉部一巴掌將向雲扇倒在地,冷道:“陛下,你要造臣的反嗎?”“陛下,該翻牌子了,今晚召幸哪位娘娘?”。看著床上那柔媚似玉的小美人,向雲“嗷”地一聲就撲了上去。臣子、美人、攻城略地,統一天下,帶你體驗一個皇帝的生活。
奉勸諸位,如果撞見一個大惡人準備用下三濫的手段侮辱一位嬌滴滴的美人,一定要忍住,千萬不要打著什麼邪惡的算盤。
靖難削藩,遷都修典,征蒙古,下南洋,我無處不在,卻無人知道我在。 乾坤入袖,錦衣夜行,低調!低調才是王道。 曲折的生命傳承,延續的被動命運,成就了他的崛起和反攻。 看似沒有主動權的冒牌貨,卻扭轉了自己生命軌跡的被動局面,讓整個相關環境,都展開了新的局面! 風起雲湧的奪帝之爭,步步為營的削藩改革,永樂大典的光輝時刻,大改遷都的操控乾坤,平內攘外,大小事件,所有的光芒裡,都抹不去他的影子、掩蓋不住他的足跡! 明初歷史,風波不斷。那是個動蕩將息的年代,卻有著一批英雄梟雄攪動歷史,將大明朝的統治,推至第一個高潮! 在這樣的歷史之中,一個來自現代的小人物,如何翻雲覆雨,插手如此動蕩之中,成就自己的低調輝煌?!
「好吧! 我承認我頭頂生瘡,我承認我腳底生膿,我就是卑鄙無恥的混蛋混世主」 「可是陛下,我為大唐流過血,我為大唐流過汗啊,陛下」 .......這是一個現代人帶著百科全能金手指穿越大唐的故事,嗯,古人不會的,我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