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星雲小說 軍事歷史 楊門忠烈傳 導讀 平生幽憤汗青知──高陽的小說和他的懷抱

《楊門忠烈傳》導讀 平生幽憤汗青知──高陽的小說和他的懷抱

任何一個時代誠然不了「懷才不遇」的人,儘管「不遇」者眾、「懷才」者寡,但是當濁世滔滔,皆以高為「酒徒」、為「墨客」、為「小說家者流」的時候,真正有大損失的難道不是這個社會嗎?屈子投怨懟於汨羅,高溺幽憤於醇酒。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揆諸一長遠的歷史,則今之侈言「文化活水」者流,豈非楚懷王之覆案而已哉?

1988年,我赴大陸探親月余,返臺後與高匆匆一飲晤。席間有幾番言語,令我無時或忘。其一是我重提準備以太平天國史料為背景寫一長篇小說的舊議,因為同年稍早時我赴報社任事,探親歸來,心緒浮野,正有辭去這「城裡的差事」的打算,想重返龍潭索居,再也不到編輯案頭,然而高卻竭力反對。他說:「『辭』可以,寫太平天國大可不必。」

接著他告訴我:歷史小說之可貴,在於歷史人之可。而洪、楊之徒,「豈有可?」還說:「值得小說的歷史人,大抵不外聖君、賢相、良將、高僧、名士、人六者。真要是個一流作家,幹嗎又要伺候那些個三流人呢?你不要中了那些『廣東派史學家』的毒!」

我非治史學者,至今猶其未明:「廣東派史學家」何所指?倘若以洪、楊事按之,多年之後重溫其言,我反而明白了他話里的另一層玄機:高對於有清一代,其實懷抱著相當「不從眾」的看法。在臺灣,吃國民教育水長大的一代(乃至於他們的父母)大致上對前朝的浮泛印象是糅合著漢族中心主義和民主主義兩層彩的。是以言及滿清,必稱腐敗專制、喪權辱國,彷彿門戶大開以降的中國在近世所遭的種種欺凌、所經歷的種種挫敗,都可以簡而約之地歸咎於來自關外的真族政權,甚至其中的一二名當權者。然而高卻不肯這樣想。

Advertisement

在當世之「不遇」,很可以從其家世在前朝的煊赫之中找到對應的明證。高的叔曾祖許庚緒十年到十九年間的軍機大臣(卒謚恭慎)。高祖許乃釗亦曾任廣東學政,至江蘇巡。先世尚有「七子登科」(四舉人三翰林)、「五齊飛翰林」的時譽。

然而到了高這一代,迭經戰禍,時逢離,除了家學習,高的知識陶養全靠自修,偏偏到了20世紀中葉以後,臺灣的教育機又全然無視於、亦不關心一個「素人學者」為整個文化制注生機活力之可能。春秋時代孔夫子有「禮失而求諸野」的浩嘆與藉;迄於民國,「翰林失而寧復不可求諸野乎?」

回首1988、1989年間,每與高論文議史,他總不免津津樂道著兩度前往香港中文大學講述《紅樓夢》研究的景,更不止數次提及曾應臺大某系所教授之邀為學生講授五行生剋的玄理奧義。一旦問起他對臺灣文化界的整看法,高也篤定會搖頭恨道:「一言以蔽之:學界無人堪當大任!」

正緣於幽憤之深,乃其興寄之遙。

「以小說治史」的「重塑」企圖也就寓藏著益發「悍然其辭」「沛然莫之能」的霸氣。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或學者,高於「自封野翰林」的笑語諧趣之中,自然可以表示:「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然而作為一個文人,高又勢必有「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的惋嘆。他既深知天「不」將降學之大任於仔肩,於獨學寡友的孤子旅途之上又常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愴然之憾。而謂「過不了團生活」雲者,而謂「非隊不可」雲者,又豈是等閑自負「不過」者流所能會的呢?

Advertisement

1989年,高應復旦大學之邀,參加了一項名為「第四屆港臺文學暨海外華文文學學討論會」的活,並轉赴浙江杭州祭祖。日後在一篇由他親筆撰寫的《橫橋老屋舊址碑記》的文字中,他特別引述前清梁山舟學士書贈高十世祖許學范(字希六,號芋園)的聯語,曰:

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一生讀書、一生著書、一生談書論書的高在1991年初因肺疾送醫急救,凡七進七出。我去探訪,見他又消瘦了幾分,當時他神尚佳,猶能筆談,我遂以其新作《水龍》之題名請教,詢以:「與辛棄疾『幾人真是經綸手』一闋是否有關?」

但見高頻頻蹙眉,未幾,即振筆疾書數行示我:「我於《聯副》(指《聯合報·副刊》——編者注)發表之說明汝竟未讀耶?」我默然無以應。然而事後我再翻揀庋藏舊報,復向《聯副》查證,其實並無彼文。日後聞知高出院,渡得一厄,才稍釋忐忑。

然而我始終不能明白的是,為什麼高會記得他發表了一篇其實並未發表的文字?此事直至次年三月下旬方得旁證而解:那是一張某餐館印製的請帖,下署「高」之名,一而知是壽誕的邀宴,可是日期卻早在我收信的前一日已經過了。這樣一個對於史事明審慎的人,珍貴的時間和因果論在生命的晚期居然就這樣隨著病痛而崩塌了。

Advertisement

我隨手發了一張傳真回復,寥語數行,敬請戒煙節酒,然而我亦深知:這是廢話,一如高那般「聖君、賢相、良將、高僧、名士、人」的溫言善語之於我是一樣的,過耳寓目,不必存心而已。

在相的最後六年中,高於我如師、如友,待我如子侄又如朋輩,我何其有幸能承其教、其責、悟其?而這個時代又何其不幸地逐之於前朝、棄之於酒肆、任其自封野翰林?而今逝者已矣!思之不覺涕下。我為高悲,亦為高所悲者悲。遙想杜陵「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之句,竟不堪其悲。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